注册 / 登录
作品详情
首页  /  作品详情
作品编号
:B121-003244
参赛组别
:学生组
作品分类
: 建筑设计 - 新建类 - 乡村类 - 校园
作品名称
:稚、知、志——启幼堂
团队成员
:钟亚江 赖盛林 闫博文
学校
:天津工业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获奖情况
优秀作品奖-学生组-三等奖    


图版展示:


作品简介:

“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稚幼之年,”纯粹的心灵与目光接收着来自这个崭新的世界的一切,无形中对之时代、社会的认知悄然萌生并根植心深,“孩提之年”知“志”难矣,而感“志”简之... 

稚:留守幼童(Childhood)
知:感受、认知(Perception)
志:民族记忆、文化自信(Nationality and Culture)

《稚.知.志》--而今,我们年轻一代在数字媒体与网络时代的介入,文化记忆逐步缺失这一社会现象愈发严重,对于民族文化记忆的遗存也少之又少,基于这一社会现状,我们认为唯有在新生代幼年群体中置入民族、文化的最初印象,才可陪伴他们一生...潜移默化并极其注重人文关怀的去影响幼年是我们的初衷,而后《稚.知.志》的理念便诞生了。
《稚.知.志》这一概念是极为全面的,而落成实体建筑的区域选择一般位于落后山区、贫困村庄以及民族交融区,旨在让祖国落后区域的幼童自幼像城市的孩子一般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而我们的着力点主要围绕三个方向:
A. 自然生态的维护+可持续建筑落成基础与营造手段
B. 简洁的现代幕墙+抽象式民族风格屋顶与组件模式
C. 神圣的民族色彩+形式同结构相结合的交互体验体
从这三个方向着手,为育儿场所赋予更加浓厚的民族色彩、为受众儿童给予更进一步的人文关怀、与自然的原生态环境形成更好的共生共存的融合关系。让孩童们在一个具备浓厚历史气息、民族蕴味、绿色环保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四川--雅安,一个汉族与藏族共处共生的地域,有着川西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落后的经济条件致使这里的幼童无法在这一区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伴之生长的同时,只会更加坚定离开家乡、甚至忘记家乡而去一味的向往城市的美好的心理,这类趋势下催生着一个整体民族、群体不容乐观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正是《稚.知.志》这一理念所追求的初衷!雅安地区的留守儿童自幼失去了享受父母之爱的机会,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则更是一种奢望,这样下去,一个民族意识与自信的消亡将是必然趋势。而在公益初衷下,《稚.知.志》为他们提供了温暖的家园,他们将在这里度过愉快的童年,将在这里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并于无形之中延续那份属于民族的记忆!
“溯史源野、向阳而生”是雅安地区“汉藏育幼堂”的主题,我们通过建筑本体对话雅安古今,搭建同自然交流的平台。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日出的地方,同太阳一起冉冉升起、照耀这片养育他们的地方。追溯乡野的历史、在这片净土上茁壮成长...
次设计由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与完整的室内体系、多彩的交互设施共同构成,同时匹配着与之相应的体系化教育系统与敏感性并蕴含深意的五色导视系统、抽象化运用一些属于雅安民族交融的符号去完成完整的公共艺术等。
简洁的幕墙与川西民居屋顶的巧妙结合,符合《稚.知.志》理念下的构建体系,竹帘的应用巧妙的符合了地域风向,通透性与凉爽性达到了双重满足,也是对川西地区竹质的有效利用,也让建筑本体更加具备了地域性质。瓦片幕墙给无窗走廊增添了一份趣意,随风飘摇下发出清脆美妙的声响。玻璃砖的灵感汲取于贫困地区的墙体破损状,而以一种直接且有趣的形式进行弥补实则也是为孩童提供的一份人文关怀!
我们将室内空间大致分为教学区、公共活动区、休憩区、滞留区与体验区,在没有明确界限的条件下达成了一个相互服务的完善教学体系,空间总是诠释着除去本身教学功能以外的一系列其他功能,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切实的考虑到孩童的需要与要求,尽量做到最大化的满足!“光与影”这一室内空间主题就是最好的例证,儿童对于光感的敏锐力不言而喻,我们提取了建筑本体木质色彩同藏族所崇尚的五色(红、黄、蓝、绿、白)充斥在建筑内部的每一个角落,日出日落,透过具备色彩的玻璃砖形成神秘的光影体验,无疑,这是自然同人文给孩子们上的一趟最为真挚的课程...

专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