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紫金奖作品荐读|昔蓝,惜蓝——南通二甲镇蓝染工艺的坚守

| 发布:2019-09-23 | 2309

001.jpg

创意成就美好,设计点亮空间。本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宜居家园·美好生活”作品提交环节已经结束,在作品整理等待评审的这段时间内,本栏目将陆续分享上一届大赛获奖的好设计好作品,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赏析,看看得到评委大咖们青睐的好作品是什么样的吧。




2018第五届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

金奖作品


昔蓝,惜蓝

——南通二甲镇蓝染工艺的坚守


02.JPG

● 作品简介

作品编号:B118-000238

参赛组别:职业组

参赛内容:综合设计

作品名称:昔蓝,惜蓝——南通二甲镇蓝染工艺的坚守

主创人员:徐进、孙湉、陈正鹏

团队成员何淼、黄清

设计机构南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获奖情况2018年“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金奖、优秀作品奖一等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奖一等奖

项目视频:

03.JPG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创作历程-----------------------------

据我们走访和亲身体验制作流程,发现染坊在村内分布相对集中,且结构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是南通蓝印花布的发源地,现存的染坊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如曹裕兴染坊、振兴染坊等,当地的蓝染工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选坯布—刻版—上浆—染色—晾晒—刮灰”的纯手工方式。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我们走访和亲身体验制作流程,发现染坊在村内分布相对集中,且结构保存较好。目前二甲镇蓝染产业面临的困境是:青黄不接,年轻人愿意传承这项技艺的少,传统手艺很可能就此失传;原材料断链,当地不再有大面积蓼蓝种植,蓝靛依靠从贵州等地引进;现存的几个染坊均位置偏僻,村镇宣传力度不够,售价高,同行竞争大,产品以出口为主,内销比较少。

基于此,我们将蓝草种植、印染作坊、产品研创、游览体验、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系统组织与乡镇既有空间环境的系统改造相结合,使乡村的产业振兴、农民增富与村镇环境的优化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综合事业,由此催生富有生命力的特色田园乡村,以实现蓝印花布传统技艺的可持续的活态传承。


04.JPG

05.JPG



-----------------------------选手访谈-----------------------------

06.JPG


Q:为什么选择了二甲镇和蓝印花布的主题?

孙湉:当我接到大赛任务书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想法,就是为家乡的村庄做设计。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的南通人,我们南通有几张名片,作为国家级非遗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正是其中之一,它是能够代表我们本地特色的。南通自古便棉纺业发达,蓝印花布在我们这传承了近千年,曾经家家户户都能染织、制衣。可能和“云锦”、“刺绣”这些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的织物相比,这种“土布”显得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它是最根植于普通百姓生活的。蓝印花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蓝白相间的纹样里寄托的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工业染的冲击,老手艺也正在逐渐消失。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只有通州区的二甲镇,还集中着几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染坊。如果我们不尝试去做点什么,或许将来这一传统手艺,只能在博物馆见到了。


07.JPG


Q:游客流线和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的?

陈正鹏:正如很多传统片区被改造成旅游街区后,出现了游客游览和村民生活完全割裂的现象,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村庄的建设,应当既面向游客,又面向本地村民,同时兼顾两者所需。在改造成蓝染主题小镇的设计中,我们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延续了村庄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拓展和完善了当地的蓝染产业链;我们想把村民的日常劳作最真实地展现在游客面前,我相信这也是很多游客感兴趣的地方。我们在整合手工蓝染产业链和挖掘村庄价值的同时,对居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加以重新梳理,积极的室外空间承担起串联组团空间的作用,织补原本空间功能上的空白。我们将曹裕兴染坊和正兴染坊作为两个重要的核心节点,以商业街和风情街作为村庄空间的主次轴线及产业主线,再新增如民宿、展销、培训、体验等功能。这样既优化了村庄环境,也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又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在同一个空间和场所里,同时实现村民的“传承家园梦”和市民的“文化田园梦”。



10.JPG

11.JPG


Q:考虑过如何在村镇风貌中体现当地特色吗?

陈正鹏:我们的改造基本延续了村庄原有的街巷空间感受,同时层高、街宽的变化,形成更多变的风貌。特别破旧的房屋,拆除围护结构,保留骨架形成新的晾晒广场,同时承载村庄的记忆

12.JPG


蓝印花布这种布艺其实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中式装饰品,它质朴的色调带着淡泊清远的韵味,和竹、木等材质天然契合。除了直接被用作装饰外,还可以尝试把它抽象化、符号化地转换到建筑设计中,比如“实”的部分:大面积砖墙、瓦片等等,“虚”的部分:玻璃、水面、通透的隔断等等。这样既体现了当地特色,也有效避免了“千村一律”。

13.JPG



Q:在田野调查中遇到了什么让你们印象深刻的事情?

震撼吧。挂满布匹的染坊,巨大的染缸,如果好奇去探染缸,手上身上沾到蓝色,接下来的一周都洗不掉。媳妇们在一边刮浆,亲兄弟两个一人抬竹竿的一端,把上过浆的布匹浸到染缸里,十多米的长布被折叠起来,一面一面地滤,浸透后提上来沥水,等水沥干了就再浸,如此一般反复七八个来回才算染好,然后拿到屋外的晾晒场。这个过程中,你能够亲眼看到这种纯天然的草木染从浅黄—黄绿—蓝—靛蓝的氧化变色过程,一瞬间仿佛觉得蓝染是有生命的。正宗的南通蓝印花布是一种纯天然的草木染,蓝靛的原材料是蓼蓝,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由于整个工艺都是纯手工操作完成的,区别于机印花布,没有一块成品是完全一样的。特别是染色的过程中,灰料开裂会在成品上留下参差丝缕的蓝色裂纹,这也是手工蓝染的独特魅力。

14.JPG


Q:多年来,当地村民仍采用手工织染的方式是因为市场认可,还是条件所限呢?

陈正鹏:主要还是因为能够得到特定市场的认可和喜爱,尤其是国外,比如日本和美国等国家,但是在国内,人们普遍停留在觉得传统纹样有些“土”吧,而且售价比较贵,加上宣传不够,一般人也不能很好地分辨机染和手工染的区别,销路就不是很好,可以说是墙里开花墙外红。二甲镇有的染坊,已经传承超过了百年,一个家族几代人不忘初心、始终坚守。但是我们也了解到,现在的传承人年纪都在四五十岁以上。比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振兴一家,他家里三个儿子、三个儿媳都是传承人,可是孙子去民航开飞机了,孙女正在上大学,专业是室内设计。选择更多了,传统手艺已经不足以吸引年轻人。所以我们的设计立足于改善匠人们的工作环境,完善产业链,融入市民的观光体验,让大众走近蓝染技艺,促进产品创新,吸引年轻人回流,以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让这项非遗技艺能够活态地薪火传承下去。

15.JPG



Q:这一次在准备决赛的时候,有要什么困难吗?是如何解决的?

困难谈不上,是对团队的挑战吧。首先这一次从被通知入围到现场对决的时间间隔很短,只有二十多天的时间。选手除了需要准备台词,进一步完善作品,更重要的是独立制作完成一个决赛现场播放的三分钟的方案介绍视频短片。为制作好这个短片,要与本地的拍摄团队沟通,要和被访问的二甲镇当地匠人师傅们沟通,还要赴上海跟后期团队沟通,而且这期间恰逢南通阴雨绵绵,师傅们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连续的晴天,是没法儿染布的,次品率会很高。时间非常紧,我们每天看着天气预报安排工作,下雨天就在室内工作,晴天就赶紧拉着团队去拍摄。我们动用了无人机,最终外景拍摄了五次吧,效果图前后我做了有十多张。短片凝聚了全体人员的心血,我们反复斟酌每一个镜头、每一句文字、每一段配乐、甚至每一个画面的标签,为了在有限的三分钟内,把最精彩的内容呈现给大家。这过程其实是既辛苦又是快乐的,每一次NG都很欢乐,看师傅们作业也很有趣,平时工作中很难有这样的体验。甚至所有人在短片里都是群演,我们在村里拉了绿幕,很多村民来围观,最后我们把设计师和村民都抠像放入我们设计的蓝染小镇里

16.JPG


Q:很高兴了解到你们是第二次站上决赛现场舞台,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的吗?

其实我从2015年到2018年,从第二届到第五届,已经连续参加了四届紫金奖,也都有所斩获。2015年的主题是“我们的街道”,当时我的参赛作品是《一米围“街”记》,主要创意是将原本片状的工地围挡,转化为有1米厚度的模块拼接,并赋予新空间以使用功能,将城市的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的场所。这一作品也有幸进入到现场对决,那是大赛第一次以现场PK的形式呈现,经过激烈的角逐,我获得了当年的紫金银奖、优秀作品一等奖。很高兴,但是银奖还是多少有一点点遗憾吧。后来每年七月,我都会抽空参加竞赛。2016年、2017年我和我的团队的参赛作品《用心看世界》、《A2O——如皋平园池村水-农之乡》都获得了优秀作品二等奖。2018年凭借作品《昔蓝,惜蓝——南通二甲镇蓝染工艺的坚守》终于得了紫金金奖!或许也归功于这几年的沉淀和积累。决赛选手亮相时,我们拿到的关键词是“初心”, 我们的作品也是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在感谢大赛给青年建筑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的同时,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不忘初心,坚守匠心,在看这篇推文的你,或许正准备参加比赛,或许参加了却没拿到理想的名次,我想说只要怀揣梦想、坚持不懈,总有机会得金奖!

17.JPG



-----------------------------专家点评-----------------------------


18.JPG

该项作品以将蓝草的种植、印染作坊、产品研创、游览体验、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系统组织与乡镇既有空间环境的系统改造有机结合,形成独具内涵特色的综合改造计划。这一构想使乡镇的传统工艺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使乡村的产业振兴、农民增富与村镇环境的优化成为一个相互促进、整体可持续的综合事业,也由此催生了富有生命力的地方特色。



策划:大赛组委会

访谈整理和微信编排:建筑·创意·空间

文中图片/照片由获奖作品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