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第二讲 | 王建国院士:城市特色风貌的形成与营造

| 发布:2019-12-25 | 2563

001.JPG

001-1.JPG



    主讲嘉宾简介     

王建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住建部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主编等。

002.jpg

王院士长期从事城市设计和建筑学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大尺度城市设计数字技术方法、建筑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讲座回顾

我非常荣幸作为“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第二位讲者,与大家交流有关“城市特色风貌的形成与营造”的一些研究体会。我将从城市特色风貌的概念与构成,城市特色风貌的认知以及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和表达四个方面分享个人的一些工作心得。

000000.jpg

003.jpg


      城市特色风貌的概念     

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特色风貌是一座城市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历史积淀、自然条件、空间形态、文化活动和社区生活共同构成的。我认为“城市特色风貌”是一座城市在人的感知层面上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表征。风貌特色鲜明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优秀城市的共有品质,并通常呈现出三个特性:其一,稀缺性,即量少而美;其二,区别性,同类中有特点;其三,单品微量,也即是城市特色风貌做到极致,便在于其唯一性。如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山水城林就是令人难忘的南京特色风貌。一座城市是否“美丽”,它的标准是什么?《中国国家地理》曾组织过“中国最美城区、古镇、村落”评选,我受邀帮助提出四条标准:一是城区个性鲜明,历史积淀丰厚,特色独具;二是整体环境和谐、相得益彰;三是城区格局清晰,古建筑保存良好,保持古文化韵味。居民能很好地维系社区的传统和文化习俗;四是现代化与传统和谐并存。评判城市之“美”的标准是什么?它不在于专家,不在于领导,而在于人民。人民群众认为它是“美”的,这座城市才是美的。

004.jpg

世界各国城市林林总总,丰富多彩,其不同的城市风貌特色常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何为“风貌”?从字面上看,“风”者,即风土、风物、风情,由人文、历史、习俗等构成的一种气场和氛围;“貌”者,可以感知,得以外显,具有诉诸视觉整体环境的可识别性。两者叠加,就展现出一种显性层次,就呈现为地域气候、地理环境、文化传承、历史习俗等在空间上的综合表达。如同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同时,一座城市的风貌特色是由许多代人共同创造的,每一代人创造的公共空间和建筑精华都会凝聚在一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是拼贴,是积淀,有梯度,有层级,而并非一陈不变。如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布朗利博物馆于2006年在巴黎建成,在它不远处便是建成于1889年的埃菲尔铁塔,两者在环境上并没有什么违和感,实现了新老建筑的交融与延续。此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风貌特色是不一样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历史上曾是拜占庭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城市中有基督教、东正教时期的建筑特点,也有伊斯兰教的风味。伊朗亚兹德因气候原因,降水稀少,没有太多的“绿色”,“土黄色”是它的主色调。在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下,高大的清真寺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特色。


005.jpg


      城市特色风貌的构成     

城市特色主要由“场所”特色与“非场所”特色构成。“场所”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形式、空间风貌、绿化环境、文化、民俗、精神、历史等方面;“非场所”特色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经济组织特色、文化制度及人才、知识、创新等方面。其中,城市特色风貌主要诉诸“场所”特色。


城市特色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系统,反映城市的生态和自然环境条件。它包含两种力量,即物种生存具有的生命力和依据物理学定律的无生命惯性力量;二是人工系统,体现在城市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历史背景上。它更多地表达了人类本身对于生存环境的能动作用和态度,反映人类的需要、愿望和抱负。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曾委托我们开展一项有关“江苏建筑文化”的课题研究。在建筑文化的形成上,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很重要:自然、人文、技术。“自然”包含山水、气候和物产等要素。如一个地方盛产山石,建筑石作就比较常见;一个地方盛产木材,木结构建筑就比较多。这就是所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文”包含历史区划、方言、习俗等。这其中,方言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苏州“香山帮”曾经是以苏州方言来实现技艺传承的。 “技术”则包含匠人技艺和传统工艺。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曾经开展了一系列抢救传统营造技艺的工作,也出版了系列图书,成果丰富,对保护发展地域历史文化和传统营造技艺意义重大。

006.jpg


      城市特色风貌的认知      

相对于布局自由、分散的乡村环境,人们印象中的城市环境是由众多建筑物通过规划和空间组织方式聚集而成的。实际上,城市是一个由人、社会和建筑共同组成、饱含历史文化信息的人类栖居场所。

007.jpg

(一)凯文·林奇“五要素”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凯文·林奇教授(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以五种要素来认知城市,即路(Path)、边缘(Edge)、节点(Node)、区(District)、标志(Landmark)。

008.jpg


路径。人们通过景观大道、特色街巷产生对一座城市的特色认知,如北京长安街、南京中山路、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人们每日步行经过的小巷、一条普通的步行街,也可以成为人们认知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


边缘。所谓“边缘”,在江南水乡,就体现为一条河、一河一街、一河两街、一河一桥等。如南京有三步两桥,绍兴有八字桥等。又如上海黄浦江边的西方古典建筑群和黄浦江之间也构成了一个优美独特的界面,这界面成为了认知上海的一个重要窗口。


节点。节点可能就是一座小广场,或某个街角、某个区域,甚至是商店的门口。节点集聚人气,如波士顿Copley广场虽然规模不大,但广场上有一座“圣三一教堂”,周边有图书馆、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汉考克大厦等。所以,Copley广场成为了当地人心目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性节点。


区。它指的是城市中由相似风貌或特点构成的一片区域。如大理古城的建筑多为两层左右,连绵整体、高度相近,它们与古城中的五华楼阁形成高低迥异的地标和基底的空间关系。如作为南京夫子庙和老城南也可以被看作“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南京市开展了恢复“十里秦淮风光带”的工作,重新启动了夫子庙古建筑群修复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重现了明清时期南京的肌理与建筑风貌,成为彰显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区域。


标志。谈起标志,恐怕大部分人在脑海中浮现的是高大的建筑。一般情况下确实如此,高大的建筑很容易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如纽约帝国大厦、南京紫峰大厦等。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地标建筑都必须要具备特别的高度,如体量并不高大的悉尼歌剧院位于城市的一座半岛上,其独特的设计及其与港湾大桥的空间构图关系,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国家象征。


009.jpg


(二)城市设计要“拥抱”新技术

世界在变,认知也在变。在前工业化时代,城市的建造运用相近的技术、相似的材料,它的发展是一段漫长的累积渐进过程。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城市设计拥有了更多更新的方法。今天,数字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物质形态和社会构架的看法,城市风貌设计研究同样需要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科学性和技术水平。


我们在进行南京城市设计高度研究时,面对的是城墙内42平方千米每个产权地块的建筑高度需要给出建议。怎么做?我们就借用了“百度热度”等数字技术。人们会在百度上搜寻一座城市的关键词,这就会形成网络热点。将这些关键词用大数据进行集聚、挑选和处理,形成“包络图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民心目中南京老城的意象认知,这对我们进行城市设计研究是极有帮助的。此外,我们在开展广州市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工作时,通过社交网络照片共享平台“Flickr”,共筛选出广州市域照片62495张,并对其在物质空间的分布进行核密度分析,找出拍摄照片较密集的“点”,“点”最终形成“面”,进而找寻出城市空间品质认可度高的区域,形成城市意象的品质评价地图。根据这一分析,我们发现了广州市最具吸引力的节点区域发生了新变化。新的城市热点,如珠江新城等新城市节点受到的关注度反而高于老城区,改变了我们对广州城市特色风貌的传统认知。


010.jpg

(三)城市特色的空间呈现的尺度层次

城市特色空间大致呈现出城市形态、城市片区、地段场所三种尺度。从城市形态上看,整体性城市特色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地域自然脉络、山水格局、组织肌理的差异性。如北京城中轴统领、布局规整,青灰色的四合院民居烘托金黄色皇家建筑群,被梁思成先生称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又如南京,一座拥有450年建都史、2500年建城史的古城,襟江抱湖,虎踞龙盘,依托秦淮河水系营建筑城;山水城交融的桂林;被吴良镛先生赞誉为“山雅、河雅、城雅”的三亚等。对一座城市的认知既来源于自然的力量,也来源于人工的建设。如贵州青岩古镇,坐落于丘陵地带,其“自上而下”的城镇形态建构来源于自然地理、生物气候、民间习俗、个体意志和市场调节等多方面因素的联动影响。古镇的发展相对稳定,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不同时期建筑形态的拼接。同时,还有很多历史古城与自然山水存在着和睦关系。如江苏常熟古城,就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

011.jpg

从城市片区看,天际线、城市滨水区、城市轴线和历史街区,都是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构成。从地段场所看,特色空间的尺度更小,可以是一处广场、一条街道、一座建筑。


从城市特色的人文呈现看,“人”在城市特色风貌塑造中至关重要。从人文层面看,城市特色体现在历史、文化和风土,即历史积淀、文化内涵与市井活动。1959年,国际现代建筑师协会(CIAM)成员凡·艾克提出了“奥特洛圈”。左边的圈“包含”建筑学的常规领域,用三种传统意义上的范式进行表达:一为帕特农神庙,代表经典和永恒;二是凡·杜伊斯堡,代表现代和变化;三是普韦布罗村庄平面图,代表地方和传统。右边的圈描绘了印第安女性跳舞的图景,表达了“for us”的社区中个人和群体的意义。两个圆圈,强调人类社会与人工世界的关系。今日的城市营造便是要把这两种关系有机融合在一起。

012.jpg

一草一木,皆有故事。城市的魅力不是简单的“美”与“不美”的问题,而是隐藏在城市背后的趣闻轶事。在城市中,许多场所并没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但却对老百姓有着特殊的意义。如传统步行历史街区最易促成市民活动和活力的产生,场所感由此而生。市井生活及其场所载体的丰富多样是维系地方传统鲜活的必要条件。市井生活及其场所载体的丰富多样是维系地方传统鲜活的必要条件。市井活动具有无等级、无特定地点及无针对性的特点。若将城市修建得极为整齐、不染世俗,这不是一座真实的城市。针对市井活动,城市需要精细化设计,需要营建更多的人性化步行场所。如纽约时代广场从原先的人车混行被改造成市民社会需求的步行空间后,该地区交通事故反而减少了63%,交通通行速度提高了2%—17%。


      城市特色风貌的营造和表达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成为全球城镇化速率最快、土木建设工程量最大、城市“变新”“变大”“变高”最明显、建筑设计市场最繁荣的国度。在取得经济腾飞等举世瞩目的成绩时,城市建设也出现了令人关切和忧虑的问题,如城市风貌雷同、开发强度失控、建筑形态紊乱、城市越来越不宜居等。城不城、乡不乡,这恐怕是众多城市的伤痛。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城市设计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同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还提出“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等。实际上,城市设计是规划和建筑设计间承上启下的桥梁,是城市特色风貌营造的重要途径。


我们先后于2003年和2015年开展过两次基于风貌保护的南京市老城高度导控的城市设计研究。2003年受限于当时的计算机运算能力,成果精细度不高。到2015年再次编制时,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精准化导控。我们基于人们视觉感知的“山、水、城、林”城市特色要素,依据经典美学原理、按照控规地块进行了分类分级的差异化管控;同时,建立了一个基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动力和规律、城市设计价值判断的基准性数字化平台,解决具有基本品质的“海量”城市形态管控底线基准。目前,在计算机技术和城市设计理念相结合的基础上,南京市已经形成一张针对老城所有产权地块的建筑高度管控图,而不再是“某某地区限高多少米”的粗放管控方式,更多地考虑和而不同、高低错落,让城市形态呈现更自然的状态。

013.jpg

014.jpg

又如在愚园(胡家花园)风景名胜设施恢复和复建规划设计项目中,设计团队以童寯教授所著《江南园林志》中的《愚园》手绘图和历史资料图片为蓝本,在现状已经面目全非的情况下,采用了历史资料结合局部考古定位的方式,尽量恢复原貌,将愚园保护和复原设计有效结合起来,并坚持原材料、原尺寸和原工艺原则,保护其建筑风格和特点。复原后的愚园保留全部历史建筑,恢复了湖面规模和形态,保持山丘现有自然状态,主体部分恢复到光绪年间愚园盛期的状态,真实再现了《白下愚园集》和《白下愚园游记》中描绘的愚园三十六景。

015.jpg


      结语:关于风貌特色的几点认识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之间承上启下的桥梁。前工业时代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紧密整合,着重自然禀赋、建筑方式、文化习俗、历史传统,“在地性”是当时城市最大的特点,并常常呈现为“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如今,城市设计的再度兴起,回应了城市文化、社区活力和特色营造的核心价值。此外,东、西方人对生活方式、人文理念和人居环境有着不尽相同的追求和理想,与之相关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和街区格局也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体现出城市特色风貌的“和而不同”。

016.jpg


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决定了这座城市的独特个性、社会活力和场所精神,是文化传承、集体记忆、百姓获得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营造城市特色风貌已经成为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尺度,让我们为营建更加美好的人类家园而努力!

017.jpg

分割.JPG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听众踊跃发言提问,王院士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了一一解答,让现场听众了解到更多关于“城市特色风貌形成与营造”的相关知识。


018.jpg


      王建国院士对部分作品设计理念的诠释     


中国国学中心>

019.jpg

中国国学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具有现代元素的中国建筑”。国学中心外墙檐柱的造型和比例,源自中国古典建筑檐柱的经典线和比例。建成后的国学中心,屹立于奥林匹克公园之内,站在国学中心南广场看去,外形上圆下方,如鼎似翚,寓意“鼎筑大成”,是对中国经典建筑优雅造型的当代诠释和发展。主楼一层的国学堂是“天圆地方”的设计,下面是24 米乘以24 米的方形,四周贴有主题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壁画,屋顶则是布置成日月星辰景观的穹顶;安装的铜饰又融合浮雕、镂空、锻打后的纹路和吉祥图案等工艺,展示了古雅端庄的艺术风韵。


南京牛首山游客中心>

020.jpg

牛首山又名天阙山,是金陵四大名胜之一。牛首山游客中心设计根据场地地形标高的变化,采用了两组在平面上和体型上连续折叠的建筑体量布局,高低错落、虚实相间。起伏的屋面和深灰色钛锌板的使用,是对山形的呼应和江南灵秀婉约建筑气质的演绎,也隐含了“牛首烟岚”的意境。设计总体抽象撷取简约唐风,在游客的路线设计上融入禅宗文化要素,风铃塔、景观水面、星云广场、八宝花坛等景观要素,回应了社会各界和公众心目中所预期的集体记忆。作为牛首山景区的主要入口,该项目承担着售票、售卖、展览、小型放映、办公等多种功能。不同层次的场所设计兼顾了参禅人流的礼仪性空间和市民休闲的亲和性空间,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使整个场地具有整体秩序和可识别感。


第十届江苏园艺博览会主展馆>

021.jpg

第十届江苏园艺博览会主展馆遵循“自然之谐、文化之脉、地标之美、功能之序、科技之新、持续之用”的设计原则,是融合新扬派地方风格、园艺新体验、现代木结构形式、“绿色建筑+”示范的展馆建筑。主展馆的设计运用了中国传统山水营造与当代“地形建构”的思想,实现了对文化传承的表达和持续利用方式的重新思考。通过“别开林壑”的立意进行布局以引人入胜,通过“随物赋形”的设计策略以表达形意结合,在空间上使建筑展厅从入口的集中空间到北侧转变为三个精致合院,景观随层层跌落的水面依次展开。回游观展,契合场地南高北低;飞虹拱桥,跨水而设,楼阁房院错落布置,形成了咫尺山林、静水流深、起承转合的文化意象和野趣风景,提供了可游可居的复合使用路径。此外,“凤凰阁”是国内目前单一空间层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基于一体化设计,既延续了扬州郊邑园林的文化意象,也对绿色建筑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分割.JPG


讲堂结束后,王建国院士和徐宁副部长分别接受了采访,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都说了什么?对建筑文化讲堂有哪些新的期许。

022.jpg

023.jpg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024.jpg

025.jpg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028.jpg




江苏·建筑文化讲堂

大师的建筑文化课

下期精彩继续,敬请期待!


j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