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紫金奖·银奖作品荐读 | 舟车不劳顿——装配式服务区构想

| 发布:2020-03-10 | 2119

2019第六届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

银奖作品(学生组)



舟车不劳顿——装配式服务区构想


01  作品简介

640-2.jpeg


640-3.jpg

作品编号:B119-000926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名称:舟车不劳顿——装配式服务区构想

主创:郭斯琦

指导老师:Hisham Youssef

设计机构:苏州大学

获奖情况:紫金奖银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二等奖、优秀作品奖(学生组)一等奖



1579512987165387.jpg


•  作品视频

640-4.jpg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1579512987165387.jpg

•  综合评审答辩现场

640-4.jpeg

640-5.jpeg


1579512987165387.jpg


02  创作回顾

近年来,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发达的道路系统联系了全国各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出行的乐趣,我自己也一样。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自然而然的,人们就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看到竞赛题目之后,我思考了很多。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为美好?在老师的建议之下,我将目光转向我们出行过程中的必经站点——服务区,并将它作为设计的对象。针对服务区的改造,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点。

其一,是面对疲劳驾驶的问题。伴随着道路长度的增加,人们逐渐发现长途驾驶往往导致司机的疲劳,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为了提高行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或许我们的加油站可以分布的更为密集,让错过一个服务区的司机,可以较快地达到下一个休息站,稍事休息,养足精神继续前行。

其二,是服务区内配置设施的问题。在实际使用中,对于乘客而言,服务区通常存在空间局限、服务体验不佳等各种问题。对于司机而言,在大多数服务区内也很难找到一个能够好好休息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海洋这个区位呢?

首先,海洋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亲水本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在服务区停留,成为人们主动前往服务区的动力。

640-6.jpeg

其次,可以综合多种交通。选址在海洋,可以将陆上交通和海洋交通相结合,让服务区成为一个综合性交通枢纽。

服务区+海洋,可能性与实际情况相互串联,概念自此确定下来,开始进行深入设计。设计方案希望探索一种新型服务区模式,结合海上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经营的理念,为服务区未来扩张提供可能,进一步保证服务区经济良性发展,使其服务功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以模数化为基本手段,结合使用者需求,利用海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达到搭建便利、以人为本的目的,为行车途中的人们创设更好的体验,营造更温馨的服务区公共空间。

“旅行不止起点与终点,更重要的,是在路上的过程。”我始终保持着这个想法进行着设计。

640-7.jpeg

640-8.jpeg

640-9.jpeg


1579512987165387.jpg



03  选手访谈


Q:与一般服务区相比,这个项目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A:人们在出行前都会对自己的行程有规划,但是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的服务区,就是伴随着这种可能性而诞生的。“旅行不仅仅是终点”。我们的行程,应该是安全又美好的。

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中国的跨海大桥一次次创造了奇迹。未来的大桥可能会更长,而在海上的长途行驶,也将需要配置服务设施。

640-11.jpeg

▲世界跨海大桥长度排行(2019年)


旅途过程中,司机的疲劳驾驶、车辆的突发故障、司乘人员突发身体不适...这些都是服务区需要应对的问题。服务区的设计方案中配置有加油站、充电桩,维修区,医疗站,也可以配置直升机停降平台,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除此之外,我更希望它能提供行程中的惊喜:停留观光、亲近海洋。所以在服务区内,也可以提供亲水平台、全景餐厅、酒店、以及水下观景区。

640-12.jpeg

▲功能配置

640-13.jpeg

▲特色产业构想



Q:对于服务区常见的人流拥挤的问题,设计方案是如何解决的?

A:一到放假时间,人们集中出行,常常导致服务区的承载力不足。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经营,探索人流规律,结合装配式建筑,对服务区所能提供的服务进行调整。在一些人流较多的地方,设置更多站点,提供更大的容量。其次,从集合和分散两个维度来解决问题。集合,结合立体停车的体系,节约停车的空间和时间。分散,是通过建筑主体的多点分布,分散各个节点压力。结合电子标识系统,让司机进入之前就能知道车位剩余,提前做好准备,避免过度拥挤。



Q:项目设计中装配式的理念具体是怎样体现的?

A:设计将每个部分分解为小的模块。针对旅馆部分,利用一些集装箱(方案中选用的为20尺的标准集装箱)作为基本单元,通过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其他的模块也类似,都分解为尺寸固定的基本单元,让整个生产流程都更为简化。

我希望这种生产和装配模式的实际流程如同进入宜家购买家具,买回的是分散的构件,但只要对照着说明书,按照一定步骤,就能够建出来;而在方案中,还能更进一步,让这些构件更能够根据每个服务区的需求重新组合,来满足不同服务区的使用需求。

640-14.jpeg

▲单元组装

640-15.jpeg

▲单元分解



Q:方案设计是如何利用装配式理念减少污染的?

A:采取模数化设计的方法不仅能够节省时间和成本,在可持续性发展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所有组件都将在工厂中完成生产,并通过多种运输方式送到所需的位置,在那里进行后续组装,从而将建筑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640-16.jpeg

▲利用装配式的理念减少污染


“十三五”规划强调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海上服务区也将践行这一理念。首先,将建筑视为整个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对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分类处理,整个垃圾处理体系自上而下,可回收垃圾将被重新利用,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处理,无法处理的垃圾将被送到一层平台后,运走进行进一步处理,以此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结合海水淡化、中水处理系统等的设置,对水资源进行利用。

同时,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多种清洁能源为建筑供能,体现建筑对于环境的关怀。结合前面所提到的垃圾处理系统,将整个服务区都作为一个新能源、新技术运用的展示区,让人们走进可持续发展、了解可持续发展,唤起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640-17.jpeg

可持续性的系统



Q:作为海上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是怎样解决停车问题的?

A:如图所示,方案利用斜坡停车系统,边停车,边行车,这个系统串联起两层停车体系,兼具交通与停车的功能。在车流较大的区域,结合立体停车系统,增加服务区车辆的容量,进一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640-18.jpeg

斜坡停车系统示意图



Q:服务区的桥下和桥上空间功能是如何配置的?

A:对于桥下空间,利用重点在于停车、加油、以及人们的亲水活动方面。

但是桥下空间在提供荫蔽的同时,由于长期处于桥的阴影下,一定程度影响了空间体验。所以,方案充分发挥桥上空间的景观价值,在桥上的空间配置了旅馆、观景平台等设施,让人们可以全方位拥有整个海面的风景。

640-19.jpeg



Q:在决赛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A:作为个人参赛选手,一个人承担所有材料准备的任务是比较辛苦的,最大的困难就是视频制作。以前我只是掌握了一点基本的视频软件操作,为了更好地进行本次方案视频展示,我看完了很多软件教程。从一开始的视频草稿到后面的正式视频,删删改改了很多遍,发给了很多人看,也是在老师和同学朋友们反馈的意见之下才有了最终的效果。毕竟有压力才有动力,借着这次机会掌握了几款软件的基本操作,也让视频大体上达成了自己预期的效果,还是感觉很值得的。

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了时间规划的重要。由于现在还在念大四,准备相关材料的同时还要完成学校课业,有时候感到压力很大。最后也基本算是平衡了两边的时间,完成了竞赛的内容,也结束了学校的作业。在这段准备的过程中很感谢老师以及朋友们在我迷茫和疲惫的时候一次次地给我打气,让我有了前进的动力。



Q:整个方案设计中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

A:方案最初的概念,连我自己都觉得很疯狂,但每次和老师讨论时,他总是能给我很多新的想法;在我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自信时,老师的一句“Why not?”又给足了我动力,让我再次去思考某个看似不切实际的想法之中的趣味点和可能性。如果之前没人这么做过,为什么不试试看呢?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它,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就在反复推敲与一步步深入中,我越来越发现这次设计的应用价值和有趣之处。这可能就是做设计有意思的一点:发现问题,并解决它,享受整个过程。

640-20.jpeg

设计时留下的草图



1579512987165387.jpg


•  评委点评

640-21.jpg


作品解读 | 郭斯琦

编辑 | 刘锴

审核 | 申一蕾、叶精明
资料支持 | 陈飞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简介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是“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重要专题赛事,自2014年起已成功举办六届,累计参赛人次超2.6万,提交作品5395项。第六届大赛共收到有效报名 1759 件,提交有效作品 1475 件,共204所院校、237家设计机构、6030余人次参与;作品来自国内 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此外,美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选手参赛。相比2018年,第六届大赛有效报名数量增长36.0%,有效作品数量增长44.9%。

第六届大赛以“宜居家园•美好生活”为主题,旨在围绕现实生活的宜居性改善,以系统提升城市宜居性、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聚焦城市美好生活,注重人本视角,以提升“家园宜居性”为 切入点,通过“有温度”“场所感”的设计,改善和提升适用性、宜居性和空间品质,促进全龄友好、人文共享、绿色安全的美好家园建设与共治共享,推动设计服务生活、改变生活、提升生活,让城市更加宜居美好,更具包容性和文化性,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对城市的热爱。



第六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决赛

(综合评审)获奖名单【学生组】

640-22.jpg


第六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决赛

(综合评审)获奖名单【职业组】

640-23.jpg


1579512987165387.jpg






04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