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紫金奖·银奖作品荐读 | 落脚·墙尾巷戏

| 发布:2020-03-16 | 2071

2019第六届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

银奖作品(学生组)




落脚·墙尾巷戏




01  作品简介


640-2.jpeg


640-3.jpeg

作品编号:B110-000588

参赛组别:学生组

作品名称:落脚·墙尾巷戏

主创:蒋晓涵、吴伊曼

指导教师:文瀚梓、夏杰

设计机构:苏州大学

获奖情况:紫金奖银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二等奖、优秀作品奖(学生组)一等奖


1579512987165387.jpg


•  作品视频

640-4.jpg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1579512987165387.jpg


•  综合评审答辩现场

640-4.jpeg

640-5.jpeg


1579512987165387.jpg


02  创作回顾


640-6.jpeg

紫金奖今年主题是宜居家园·美好生活。对于在苏州生活了四年的我们来说,首先想到的是那片小桥流水、烟朦雨巷、诗和远方,但其实矛盾重重、缺失活力的苏州老城区,我们想要通过新概念、新技术、新设计激活老城区活力,改善老城区生活质量。在经过多次调研后,我们发现地块的硬件问题、软件矛盾远超预期想象。我们的初步概念是在意念社区的基础上打造一个活体博物馆,通过与指导老师的交流后,发现概念难以落实到空间上,于是对地块进行了无数预想,针对不同时间及空间的需求,加入了街道可变装置,落实意念社区。


• 创意策略

外来人员与邻里沟通较少,很少为街区带来正面影响,往往不能被原住民认同,使得老城活力缺失。这引发了我们想要打造老城活力街区,共建宜居家园的想法。

本方案针对老城区居民人口构成中的外来人口、原住民,小孩之间的关系与矛盾,通过空间结构形态的设计,对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空间的其他使用方式产生影响, 并利用空间来引导人的自发运动,从而加强人们参与到空间中的力度,改善空间的使用效益,促成积极的空间环境。通过社区网络及空间特征的重构,在承载居民生活诉求的基础上,引导并激发居民相应的社会行为及自发行为,将街区本身变为一个可参与式的活体博物馆,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的,从而带动此类地区的空间活力,给予老年人更多接触城市的机会。


• 方案亮点

方案设计的亮点为时空可变街道的设计,通过多次实际调研,观察不同时间及空间中居民的不同空间需求,设计可变街道,从实际出发打造宜居家园。

640-7.jpeg



• 设计表达

640-8.jpeg

640-9.jpeg

640-11.jpeg



1579512987165387.jpg


03  选手访谈


Q: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们对于整个地块更新的策略吗?

A: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和居民访谈,我们发现了地块存在环境恶劣、人口老龄化严重、活力缺失、社会特征冲突等突出问题,然后我们从相关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等方面入手,分析该地块SWOT,从而提出更新策略。第一步,止溃,调研发现,生活环境大都老化破损,公共环境拥堵脏乱,于是我们通过保留部分单元楼、修缮传统民居建筑控保建筑进行功能置换、小区植入绿地、菜市场更新改造、改建商业无序的空间、荒地植入公共空间、集中停车空间等,进行一系列环境改造,停止恶性循环。第二步,塑造交往场所,由于传统的房屋墙体空间隔阂,我们破除墙体,营造交往空间,同时,根据人流特征和需求,打造混龄中心、文化展览馆、记忆博物馆、复合菜市场、老年大学等公共场所,增设公共节点、打造口袋公园,成为主动脉的脉细血管。第三步,可变交通道路网络,激活场地,早上六点晚上八点利用环状结构构建街道可变装置,聚集人流,早上八点下午四点利用树状结构构建街道可变装置,分散人流,街道可变装置利用“L”形模数,打造不同空间以适应不同需求,最后根据四个时间的特征,可变装置可自动调整以适应空间要求。

640-12.jpeg

640-13.jpeg


Q:设计将给老人、小孩和外来人带来什么变化?

老人:将有活动空间,不再孤单,缓解社区老龄化。有接孩子放学的等待空间,买菜回家有休憩空间以及晨练空间。

小孩:将有玩耍空间。孩子们四点多放学后并不会直接回家,而是会聚集在杂货铺,或是坐在店铺里和爷爷下棋。但是现状他们是没有空间的,这一切都被放学拥挤嘈杂的环境给限制了,所以我们针对特定空间构建设计后,他们放学回家路可以下棋、看书、跳跳皮筋,放学回家路变得丰富多彩!

 

外来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目前外来人员每天下班回来后,街区中的活动只剩下一些准备歇业的商铺,他们或许也想在门口聊聊疲惫的一天。这激发了我们在设计中引入深夜食堂让他们回来后有一个共同交流的空间,让他们通过种种活动融入到街区中来。

640-14.jpeg

640-15.jpeg


Q:项目通过空间多变的街巷方式实现对城市活力提升中“不确定性”的预期思考。街巷空间复合利用中,不同人群的诉求如何考虑时间上的错位和使用意向的交集?

A:根据我们的调研观察,不同时间的人群结构和活动都是不一样的,早上六点老人晨练,晚上八点下班回流都需要休憩空间,此时我们利用环状结构聚集人流,增加人群间的交流。早上八点上班上学,下午四点放学人流拥堵,这个时候我们利用树状结构可以分散人流,缓解交通压力,根据每个时间的特征,装置会自动变化以满足大多数人的空间需求。考虑到特定人群可能会有时间上的错位,和使用意向上的不同,街坊管理人员与市民一同管理构件,比如零食店利用窗口构件展示自己的商品,这个时候他们有自行调节构件的权利,使构件更加高效地发挥作用。

640-16.jpeg

640-13.png


Q:为什么称方案中的街区是“活体博物馆”?

A:我们的活体博物馆不是对现实物质的展示,可能是学校门口的早餐摊,是大家记忆中的裁缝店,磨剪子店,10块钱一个人的理发,换个说法就是就是居民的自发行为和社会行为,都能唤起人们记忆深处的共鸣。方案通过空间特征的重构,利用可变构件承载这些行为活动,引导空间规划和社会秩序, 将街区本身变为一个活体博物馆。保存市井记忆,激活街坊文化,甚至是作为一种文化输出,为老城区的更新寻找新的出路。

640-17.jpeg

640-15.jpeg


Q:方案中的节点改造是怎样营造公共空间的?

A:方案对宝善堂顾宅进行修缮,改造庭院空间,将其作为老年大学,为老人学习、娱乐和生活提供场所,为社区老龄化提供保障;选取年龄交叉,最为丰富频繁的大王家巷与殿基巷交叉点,作为混龄中心,提供英语学习角、绘画、棋牌、老年婚介等功能,加强不同人群,不同年龄的交流;将原有公园进行拓展,增加娱乐设施,用高度不一的花台座椅、活动平台以及街道可变设施分隔不同空间;将历史建筑功能置换,成为记忆博物馆加复合图书馆,记忆博物馆唤醒街坊记忆,外部空间设置街道可变设施形成微展览空间,共同构成社区的时间银行;对原有朝阳菜市场一楼进行整治,二楼三楼功能置换为微办公、酒店和社区食堂,将荒废屋顶平台加以利用,作为酒店花园屋顶微菜园和露天餐厅。

640-19.jpeg


Q:在决赛准备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是怎么解决的?

A:最大的困难是在准备视频与我们的学校紧张的课程作业冲撞,因为我们没有接触过视频的制作,所以只能边学边做,还是很困难的,并且我们的视频风格是动画,动画人物、动作都是我们自己一帧一帧画出来的,所以制作视频还是耗费了我们很多心思和心血的。好在我们坚持下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

640-20.jpeg


Q:整个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

A:什么是旧城改造?是一种对过去的纪念与传承?一种对新的生活的想象与憧憬?除了保护历史,活化园区,如何让场地能长久地传承,在环境及精神上永续,是另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概念阶段我们提出了很多可能性,也否定了很多,最终确定了可参与式的活体博物馆的概念。

即建筑的两种社会性功能:一是作为我们居住和活动的空间结构,以此来构成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组织;二是以人们可见的物质形态结构或者元素来重现社会组织。这是对社会组织的充分利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展出。从而让旧城实现可持续的传承。

到了具体设计中我们经过多次调研发现了地块的三种主要人群,观察到他们的生活活动都存在一定差异性,在调研中观察到很多打动我们的地方,看到了不同人群之间微妙而又有趣的关系。这触发了我们为不同的人群考虑,老人、小孩、外来户打造属于他们的公共空间,从而实现我们的概念。

最后还要感谢指导老师的帮助和启发,让我们考虑了很多城市社会性的问题,站在人的角度考虑设计。

640-21.jpeg

640-22.jpeg


1579512987165387.jpg


•  评委点评


640-23.jpeg


作品解读 | 张晓涵、吴伊曼

编辑 | 刘锴

审核 | 申一蕾、叶精明

资料支持 | 陈飞


1579512987165387.jpg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简介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是“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重要专题赛事,自2014年起已成功举办六届,累计参赛人次超2.6万,提交作品5395项。第六届大赛共收到有效报名 1759 件,提交有效作品 1475 件,共204所院校、237家设计机构、6030余人次参与;作品来自国内 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此外,美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选手参赛。相比2018年,第六届大赛有效报名数量增长36.0%,有效作品数量增长44.9%。

第六届大赛以“宜居家园•美好生活”为主题,旨在围绕现实生活的宜居性改善,以系统提升城市宜居性、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目标,聚焦城市美好生活,注重人本视角,以提升“家园宜居性”为 切入点,通过“有温度”“场所感”的设计,改善和提升适用性、宜居性和空间品质,促进全龄友好、人文共享、绿色安全的美好家园建设与共治共享,推动设计服务生活、改变生活、提升生活,让城市更加宜居美好,更具包容性和文化性,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归属感和对城市的热爱。



第六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决赛

(综合评审)获奖名单【学生组】

640-22.jpg


第六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决赛

(综合评审)获奖名单【职业组】

640-23.jpg


1579512987165387.jpg



04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