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第三讲 | 何镜堂院士:地域·文化·时代——漫谈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与建筑风貌塑造

| 发布:2020-06-08 | 3302

001.JPG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


本期导读

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国建筑学会共同主办的“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第三讲,于2020年5月30日在江苏大剧院国际报告厅开讲。本次讲堂由何镜堂院士担任主讲嘉宾,作题为《地域·文化·时代——漫谈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与建筑风貌塑造》的演讲。何院士结合建筑创作实践,诠释“两观三性”建筑理论,讲述当代建筑创作理念以及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精彩人生感悟。



嘉宾简介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208.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

       何镜堂院士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了"两观三性"建筑论。擅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主持设计了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社会影响广泛。



1579512987165387.jpg


讲堂回顾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217.jpg


       非常荣幸作为“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的讲者,与大家共同交流关于城市与建筑风貌塑造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建筑创作的观点和看法。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221.jpg




    建筑创作理念:“两观三性”    ”


城市建筑风貌的内涵

       城市建筑风貌是一个城市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特征,表现城市的气质和性格,体现城市的文化素质,是城市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城市建筑风貌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了城市建筑、空间、景观及人等方方面面的要素。其核心是和谐与统一,要处理好城市中各影响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一中求变化,形成韵律和秩序逻辑,又结合具体环境和条件,在和谐中做到丰富多彩,追求和而不同的城市建筑风貌。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225.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228.jpg

南京明清城墙博物馆:设计采取谦逊的态度将承载着历史的古老城墙作为主体,博物馆严格控制高度低于城墙,融入与反映城南历史环境。


       营造中国特色城市建筑风貌应当树立高度文化自信,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妥善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需要从整体上考虑风貌特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思考风貌的延续,并高度重视城市风貌营造过程中地域、文化和时代和谐统一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238.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241.jpg

嘉善城市规划展览馆:提取江南水巷与园林院落的意象,将自然的水韵与人文的园意共融于建筑之中



城市建筑风貌应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城市和建筑,它们总是扎根于特定地域的具体环境中,受当地经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受所在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已有环境的制约。它一方面要求城市发展适应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要求城市体现出特定地域文化的延续性。

       只有从所在地域提取特定城市特色元素,挖掘有益的“基因”,并使之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城市的地域风貌特色。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342.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346.jpg

泰州民俗展示中心:与古为新


城市建筑风貌应当体现独特的文化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城市建筑也常常是城市历史阶段的缩影,城市建筑的风格和品位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性、素质、追求和发展。

       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要求我们既继承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提炼地域独有的文化特征,又着眼现代先进文化,创造性地研究和发展本土文化,还要注意吸收融汇世界文化的优秀遗产,在共性中突出地方个性。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349.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351.jpg

济宁图书馆:孔孟之乡 礼制书传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355.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357.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359.jpg

大厂民族宫:社区圣殿


城市建筑风貌还要展现强烈的时代性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理念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403.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406.jpg

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文化巨轮 领航湾区


       城市建设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用城市和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观念、思维方式和科技成果;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设计出更多展现时代特色的现代建筑和城市空间。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409.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412.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422.jpg

东莞滨海湾大桥:丝路明灯 玉兰花开



塑造地域、文化、时代和谐统一的城市建筑风貌

       地域、文化、时代是形成和影响风貌的基本因素。地域是城市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体现城市的内涵和品位,时代体现城市的发展前景。

       在城市建设中,挖掘城市的地域特征,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紧跟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从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高度去认识城市风 貌问题,才能体现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个性,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使之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载体。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427.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429.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433.jpg

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



     以建筑记录时代  为激变的中国贰设计 

       建筑师有记录时代的历史责任。建筑是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是凝固的音乐。即使建筑师逝去,建筑仍应当继续为人民服务世界上有众多流传至今的优秀建筑,尽管功能发生改变,但其承载的文化却完好地保留、延续了下来。如中国许多经典的传统建筑就成为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的载体。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437.jpg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波澜壮阔的历程中,我的作品有幸见证了国家前进道路上的重大事件。如上海世博会、“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公祭日……这些都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关键词”。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象征国家记忆和民族精神;建设中国南海博物馆,维护中国南海国家主权;扩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440.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448.jpg

何镜堂院士27项作品入选建国七十周年中国建筑创作大奖



     建筑人生感悟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452.jpg

       建筑设计需要直面发展的中国,与社会的发展进程融在一起。同时还应当有所坚持、有所创新。建筑师需要融入社会,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为社会服务。在我看来,弘扬奋斗精神,把个人的拼搏和努力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就一定会建功立业,走出最美的人生道路。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455.jpg

das.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502.jpg


1579512987165387.jpg


何镜堂院士部分作品解读



01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505.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510.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513.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520.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528.jpg

       中国馆作为国家形象的象征,力求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精神”,既中国又现代。在建筑形式上,国家馆架空33米,悬挑达49米,居中升起、层叠出挑,形成了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文化的“东方之冠”。在景观设计上,屋顶平台是27000平方米屋顶花园,成为开放的城市公园。在技术设计上,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和结构美。



02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

       战争 — 屠杀 —抗争—反思— 和平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531.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748.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753.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758.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804.jpg

       建筑设计将情感的体验与建筑形式紧密结合,营造场所精神,叙述场地故事,结合地形设计,隐喻折断军刀形状的建筑群形成完整的叙述空间,像一部宏大的史诗悲歌,逐步展开。在入口广场,铺满粗粝的碎石一直延续到屋顶之上,形成了死寂的氛围。在冥思厅,烛光在镜面墙的相互映射下无限延伸,寄托哀思。在和平公园,狭长的水池指向远方的雕塑,逐渐舒展的景观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03  国家南海博物馆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811.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817.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820.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823.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829.jpg

       设计结合狭长海湾地形,应对热带滨海气候,融合地域海洋文化,紧扣时代主题,营造一座热带滨海绿色建筑。从船屋发展而来的建筑形态,在通风、遮阳、隔热等绿色生态节能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从建筑的体型、室外景观、通风廊道、立面遮阳等多层面进行优化,满足海南的气候适应性要求,达到节能的目的。



04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832.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836.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840.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843.jpg

       建筑设计没有采用突兀的庞大体量,而是将最主要的建筑体量嵌入到当地独特的山地景观,以低俯的姿态与地形紧密结合,平静而有力,质朴而厚重。人们在空间的下沉上升、开合、收放的节奏中,情绪由凝重、悲伤逐渐走向舒缓、希望。



05  澳门大学橫琴新校区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856.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859.jpg

       以“岭南水乡”的岛屿式生态景观为依托,创造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山水国际性大学。设计充分发挥传统岭南建筑群落组合灵活多样的特色,使建筑整体构图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感和空间变化,同时借鉴了南欧建筑源自古典美学的形体表现方式,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塑造出澳门大学新校区建筑独具一格的特色。



06  钱学森图书馆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903.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905.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931.jpg

       建筑形体以“方正的石头”寓意钱学森心系祖国大地的赤子情怀以及“两弹一星”的“石破天惊”伟大事业。“石头”立面的肌理呈现钱老的亲切形象,犹如深情地注视着东二甲,呼应了人物纪念馆的主题。



07  海心沙人工桥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914.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950.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05956.jpg

       人行景观桥横跨珠江,宽15m,长436m,主跨196m,采用分幅设计,为东侧漫步道,中部花舟景观带,西侧通行道。设计以“珠水飘绢,岭南花舟”为概念,提取岭南花舟、粤曲水袖意向,结合台地花卉,打造独具广州特色的岭南花桥,成为广州CBD核心区展现广州城市魅力、独具岭南特色的创新名片。



08  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

微信图片_20200609110005.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10019.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10025.jpg

       项目位于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核心区,总建筑面积约13.8万㎡。设计从大湾区的背景中寻找时代印记,从白鹅潭的小环境中获得灵感,采用现代建筑语言抽象写意,表达文化巨轮、鹅潭飞虹的设计概念:一艘满载艺术宝盒的巨轮扬帆起航,在丝绸之路起点助力湾区建设;在白鹅潭中心商务区以飞虹跨越时空,营造千年商都新地标,激发滨江都市活力。


09  何镜堂工作室

微信图片_20200609110028.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10031.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10034.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10038.jpg

       历时10余年,何镜堂院士带领团队将荒废的历史建筑改造成工作室。它是历史建筑的重生,是地域建筑的理想典范,是眷念的精神家园。它既保持传统建筑的文化特色,又容纳全新的功能。建筑群落与景观相互交融,通透的玻璃盒子、轻盈的连廊、茂盛的树木和灵动的鱼池,构成通透、开放、幽静、舒适的岭南园林。



微信图片_20200609110042.jpg

微信图片_20200609110045.jpg



观看现场视频回放,请点击下图▼

微信图片_20200609110049.jpg

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建筑创意空间”




1579512987165387.jpg



007.jpg


         “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中国建筑学会共同主办,整合业界、学界、文化界、媒体等多方资源,邀请院士、设计大师、知名专家和文化学者,与社会大众面对面交流,分享建筑之美和设计之道,旨在引导全社会更加关注建筑创作与建筑文化,推动建筑文化普及。



主办单位

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中国建筑学会

 

 

支持单位

《世界建筑》

《时代建筑》

建筑名苑

我苏网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教育频道

江苏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