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疫情思考】李继军 胡玉婷 | 基于公共健康的完整社区建设思考

| 发布:2020-08-01 | 1940

转载:李继军 胡玉婷 健康城市实验室WLANLab


导读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峻,我们需要共度时艰,一起努力控制疫情;也需要科学理性思考本次疫情的多个方面,反思和展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和健康城市实验室启动系列推送,促进跨学科合作交流,推动多个学科共同探讨,从健康行为到健康环境,规划建设健康城市。



作者 | 李继军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上海市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高密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委员

作者 | 胡玉婷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1. 引言
       城市的快速发展正在急剧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并催生慢性非传染疾病,同时也面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等突发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挑战。

       城市作为一个高度综合和复杂的巨系统,保障其公共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社区作为人们居住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的基本单元和空间载体,与人的健康和福祉密切相关[1]。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旧建筑的交替出现逐渐呈现出来,老旧社区体现在老年人集中,停车位不足,私搭建筑现象严重,休闲空间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且基本属于无物业状态[2]。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亟需引入完整社区理念,完善社区治理,提高老旧小区中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本文基于公共健康视角对完整社区的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2. 完整社区的内涵应融入健康理念
       完整社区的内涵应该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和完善的。“完整社区”的概念最早由我国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提出:人是城市的核心,社区是人最基本的生活场所,社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是基层居民的切身利益。不仅包括住房问题,还包括服务、治安、卫生、教育、对内对外交通、娱乐、文化公园等多方面因素(如图1)。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内涵非常丰富,应是一个“完整社区”(integrated community)的概念[3]。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公共健康与城市规划再度联合以提升城市和居民的生命力与免疫力。以人为核心,本质是以人的需求为核心,而健康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因此未来完整社区建设必定是以促进人群健康为前提,健康理念必须融入到完整社区建设实施的全过程。


002-4.JPG

图1“完整社区”的最初概念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绘制


3 基于公共健康的完整社区理论框架构建
3.1 社区建成环境健康影响研究理论发展
       由于社区建成环境与健康之间作用机制十分复杂,难以直接建立关联,行为作为中介变量,一直受到较大的关注,主要包括体力活动、社区互动和健康饮食等。因此研究理论主要包括行为研究和建成环境研究两方面(如图2)。
       公共健康领域的健康行为研究主要运用社会心理理论以及近30年间得到较大关注的生态模型[4; 5]。生态模型核心概念是行为受到多个层面影响,通常包括个体内层面(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人际层面(包括社会和文化的)、组织层面、社区层面、政策层面,这为理解源于多个层面且相互影响的健康行为决定因素提供了一个综合框架[6; 7](如图3)。交通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建成环境与出行行为研究主要聚焦概念化和测量建成环境,最广泛使用和认可的是3D(密度、多样性、设计)[8]和5D(在3D基础上增加公交换乘距离、目的地可达性)[9; 10]。WHO于1986年开始的健康城市运动,作为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TOD、绿色发展(LEED-ND)和设计推动积极生活(Active Living by Design)等运动的先驱,用5D描述了健康社区的特征,并且这些运动都强调了5D的发展。但5D只是粗略的分类,边界并不明确和稳定,且一些维度有所重叠,未来有可能会改变[10]。


003.jpg

图2 社区建成环境健康影响研究理论基础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绘制



004.png

图3健康促进的生态模型
资料来源:McLeroy KR et al., 1988[6],作者整理绘制


3.2 完整社区理论框架构建
       目前完整社区的概念、理论框架、治理体系等仍不清晰。以促进人群健康为前提,可综合社区建成环境健康影响研究的生态模型、5D等理论构建基于公共健康的完整社区理论框架。2006年,Sallis等人综合多个学科领域的发现和概念针对体力活动创造了Active Living 的四个领域生态模型[7](如图4)。该模型将社区建成环境的可感知因素归纳为可达性、便捷性、舒适性、观赏性和安全性五个方面,以交通、工作、家务和休憩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就居家、社区、工作和学习环境提出了可供观察的空间要素清单,并系统地针对各个影响层面的变化机制开展综合的干预措施[7],将健康促进研究和政策干预推进了一大步。从科学发现到实施干预是公共健康的基础。因此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对“完整社区”理论框架、治理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包括公共健康、行为科学、交通和城市规划、政策研究和经济以及休闲科学等领域。


005.png

图4 Active Living 的四个领域生态模型
资料来源:Sallis JF et al., 2006[7],作者整理绘制


4. 基于公共健康的完整社区建设重点
4.1 促进体力活动的环境营造
       体力活动包括交通性体力活动、休闲性体力活动家务活动以及工作活动四个方面,且分别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7]。促进体力活动的环境营造包括客观建成环境和感知建成环境。
       客观建成环境聚焦于可达性和距离、密度、多样性(土地混合使用程度)、设计(街道连通性、街道设计等)以及街道的可步行性(步行性指数)。由于社区建成环境中任何一个影响因素都很难分离,而且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特征和态度等因素对出行模式和体力活动的影响也有不可否认的作用,所以仅仅只是改变单独的建成环境因素不一定会导致所期望的健康结果。正因如此,步行性指数被推广使用,其由住宅单元密度、街道连通性、土地混合使用和零售容积率(零售建筑面积/零售用地面积)综合而成 [11; 12]。研究表明,步行性指数与积极交通显著相关[13-16]。
       感知建成环境包括安全感知、审美感知、可达性感知等。有研究显示,女性和老年人尤其关注社区安全,通常与街道犯罪、对交通伤害的恐惧有关。家长对社区安全的感知会影响儿童体力活动水平[1]。无论是感知的安全还是真实的安全对积极交通和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影响都至关重要[17]。对于休闲性步行者而言,对美学的感知需求代替了对目的地和路网密度的需求[18]。Carroll-Scott(2013)等对儿童体力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公园可达性与体力活动的频率相关,但是感知可达性比客观测量的公园可达性更重要[19]。


4.2 促进社区互动的环境营造
       在人们居住、工作和出行的地方而产生的社区意识、凝聚力、归属感和社会资本是人们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决定因素,而它们的形成与社区互动密切相关[20]。有一些建成环境要素可能会减弱社区意识,例如,Wood(2010)等发现土地混合使用对社区意识有消极作用。在亚特兰大,通常是邻近居住区且小汽车依赖的零售中心土地混合使用程度较高,实际上,这种形式的土地混合使用往往吸引更多的陌生人来到社区,减少了当地居民步行和互动的机会[21; 22]。因此,在营造促进社区互动的环境时,需要认真研究社区的语境,对一个地方或者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有效的方式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地方和人群,在同质性和稳定性的语境下更容易发生社区互动[20]。
       社区设施和绿色开放空间会增加居民之间和居民与环境之间互动的机会。大量研究证明绿色自然环境对促进精神健康、社区互动以及体力活动很重要。这些研究以亲生命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为基础,强调了人类与其他生命系统存在一种结合的本能。在高度城市化的环境中,与自然的接触尤为重要,甚至于小尺度的绿化环境相比大尺度的开放空间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Hickman(2013)研究第三场所对社会交往的影响发现商店对所有居民的社会互动来说尤其重要,其他公共设施如公园和社区中心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家时间较长的人而言,如退休或失业、健康状况不佳和带小孩的人[23]。除此之外,学校也是维持居民社会互动的重要场所。


4.3 促进健康饮食的环境营造
       健康饮食环境的营造一直是规划领域所忽视的,在完整社区建设中应当予以重视。大量研究表明食品可及性是食品选择的决定因素之一[24]。许多研究依赖定量方法将快餐店密度、数量和邻近性与健康数据联系起来,但结果也一直存在争论。可能的原因是拥有很多快餐店的社区同样也有很多类型的食品店,使得健康食品也很容易获得,因此削弱了快餐店的影响[25]。除了食品可及性,其他维度对饮食行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包括食品的可支付性和文化上对食品的接受性等。
       由于社区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不同,食品可及性会有所差异,从而导致超重和肥胖。“食品沙漠”(Food desert)的概念就是由于SES与食品可及性之间的争论所形成的,其定义为一个地方“只有那些拥有私人小汽车和能承担公共交通费用的人才能享受便宜且多样的食品”[26; 27]。虽然食品沙漠的实际存在问题一直备受争论[28],但多项研究一致发现,SES低的社区到超市的可达性最差,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可达性上的不平等还在加剧[24; 27]。
       学校周围的土地使用会对儿童的饮食行为产生影响。儿童肥胖流行的原因之一是学校附近的食品供给。在SES较低的郊区学校周围,快餐店的高可达性与儿童肥胖相关[25; 29]。所以,通过规划手段和政策干预,控制学校周边的用地类型对促进儿童健康饮食有很大帮助。


006 副本.png

图5 基于公共健康的完整社区建设重点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绘制


5. 小结
       “完整社区”是宜居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和社会服务单位,这一概念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基于公共健康构建的完整社区理论框架,提供了包括个体、人际、组织、社区、公共政策在内的多个层面视角以及影响机制,为厘清概念和逻辑、构建治理体系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营造促进体力活动、社区互动、健康饮食的社区环境,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社区规划建设当前面临的诸多困境,同时也将为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提供有力抓手。基于公共健康原则反思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工作既是对城市规划的本质和基本目标的回归,也是对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的探索[30]。

参考文献:
[1]Croucher K, Myers L, Jones R, et al. (2007). Health and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Neighbourhoods: a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2]祁艳丽.全要素社区概念下的社区绿化重建与设计研究 ——以朝阳区霞光里社区30号环境改善项目为例.中外建筑,2019,144-147
[3]王蒙徽, 郇 李, 安 潘.建设人居环境 实现科学发展 ——云浮实验.城市规划 2012,36:24-29
[4]Handy SL (2005).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ransportation, Land U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5]Sallis JF, Owen N, Fisher EB (2008). Ecological models of health behavior. In: GLANZ K, RIMER BK, VISWANATH K (ed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pp 465-485.
[6]McLeroy KR, Bibeau D, Steckler A, et al.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1988,15:351-377
[7]Sallis JF, Cervero RB, Ascher W, et al.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creating active living communities.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2006,27:297-322
[8]Cervero R, Kockelman K.Travel demand and the 3Ds: Density, diversity, and design.Transport Res D-Tr E,1997,2:199-219
[9]Ewing R, Cervero R.Travel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2001,1780:87-114
[10]Ewing R, Cervero R.Travel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10,76:265-294
[11]Frank LD, Sallis JF, Conway TL, et al.Many Pathways from Land Use to Health: Associations between Neighborhood Walkability and Active Transportation, Body Mass Index, and Air Qualit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6,72:75-87
[12]Sallis JF, Saelens BE, Frank LD, et al.Neighborhood built environment and income: examining multiple health outcomes.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9,68:1285-1293
[13]Saelens BE, Sallis JF, Black JB, et al.Neighborhood-based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activity: an environment scale evalu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3,93:1552-1558
[14]Sallis JF, Frank LD, Saelens BE, et al.Active transporta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 on transportation and public health research.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2004,38:249-268
[15]Van Dyck D, Cardon G, Deforche B, et al.Neighborhood SES and walkability are related to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in Belgian adults.Preventive medicine,2010,50 S74-S79
[16]Grasser G, Van Dyck D, Titze S, et al.Objectively measured walkability and active transport and weight-related outcomes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3,58:615-625
[17]Galvez MP, Hong L, Choi E, et al.Childhood obesity and neighborhood food-store availability in an inner-city community.Academic pediatrics,2009,9:339-343
[18]Weinstein Agrawal A, Schlossberg M, Irvin K.How Far, by Which Route and Why? A Spatial Analysis of Pedestrian Preference.Journal of Urban Design,2008,13:81-98
[19]Carroll-Scott A, Gilstad-Hayden K, Rosenthal L, et al.Disentangling neighborhood contextual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body mass index,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the role of built, socio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s.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3,95:106-114
[20]van den Berg P, Arentze T, Timmermans H.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local social interaction.Transportation,2015,42:807-826
[21]Wood L, Frank LD, Giles-Corti B.Sense of commun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walking and neighborhood design.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0,70:1381-1390
[22]French DP, Olander EK, Chisholm A, et al.Which behaviour change techniques are most effective at increasing older adults' self-efficacy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ur? A systematic review.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 : a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14,48:225-234
[23]Hickman P.“Third place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 deprived neighbourhoods in Great Britain.Journal of Housing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2012,28:221-236
[24]Powell LM, Bao Y.Food prices, access to food outlets and child weight.Economics and Human Biology,2009,7:64–72
[25]Crawford DA, Timperio AF, Salmon JA, et al.Neighbourhood fast food outlets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 The CLAN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besity,2008,3:249-256
[26]Wrigley N.‘Food Deserts’ in British Cities: Policy Context and Research Priorities.Urban Studies,2002,39:2029–2040
[27]Kent JL, Thompson S.The Three Domains of Urban Planning for Health and Well-being.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014,29:239-256
[28]Walker RE, Keane CR, Burke JG.Disparities and access to healthy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A review of food deserts literature.Health & place,2010,16:876–884
[29]Davis B, Carpenter C.Proximity of Fast-Food Restaurants to Schools and Adolescent Obesity.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9,99:505-510
[30]于一凡, 胡玉婷.社区建成环境健康影响的国际研究进展——基于体力活动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和思考.建筑学报,2017,2:33-38



0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