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第六讲全回顾 | 崔愷院士:生态·绿色·可续

| 发布:2021-05-01 | 1299

001 .jpg


5.11-01.png

点击查看视频


        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的“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第六讲于4月15日在江苏(南京)园博园云池梦谷(未来花园)开讲。围绕《生态•绿色•可续》主题,主讲嘉宾崔愷院士在作品中阐述“本土设计”的理念与策略,探讨新技术、新建构、新材料的融合运用,分享新空间、新景观、新体验的设计呈现。



5.11-02.png


5.11-03.jpg


       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现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本土设计研究中心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崔愷三十六年来长期致力于建筑创作以及建筑学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设计大量国家级和地方重要建筑达130余项,所主持的工程获得国际国内等专业设计奖项100余项。曾获 “全国优秀科技工程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梁思成建筑奖”等荣誉。

003.png



5.11-05.png

       二十多天前,我们站在这片工地上,两脚黄泥,看到震撼的空间和结构,周岚厅长说下一次建筑文化讲堂为什么不能放在这山水之间?当时我们非常兴奋,因为云池梦谷(未来花园)是团队两年多辛勤工作,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具有一定探索性,暂时并不完美,但很值得期待。非常感谢周岚厅长的提议,也感谢所有参与建设的工人师傅,使今天的讲堂呈现在这青山流水的修复当中。

5.11-06.jpg


       建筑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更应该是当代的文化和面向未来的文化。我想用“生态•绿色•可续”三个关键词解释自己对新文化的理解,同时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在江苏(南京)园博园当中做的工作。
图片

5.11-07.jpg

      


5.11-08.jpg


习主席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推动我国建设语境进入了生态和绿色当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国的古训,融入山水、与自然栖居是中国古人的生活智慧。当今世界,生态环境保护是共同关注的议题,当下中国,文化自觉、自信亦是国家对设计行业提出的要求,以往建设性破坏和装饰性文化的老路也不能再走了,让建筑回归自然成为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的人类共识,也是建筑本土性、地域性的根本呈现。

5.11-09.png

       重视土地、建筑所发生和建造的场所,是寻找建筑特色和建筑构思的重要路径。特色就在我们脚下和大地上,不仅是自然风貌、气候特点,还包括当代生活、社会发展及历史文脉,我们对“本土设计”的想法也是建立在重新认识土地的基本逻辑上。


5.11-10.jpg


       生态——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环境,过去是索取,今天是偿还;过去是破坏,今天是修复。我们今天所在的巨大矿坑和崖壁是过去近百年里人们挖走的1300多万方矿石留下的。园博园建设是一种修复、补偿、救赎,表明人类对自然态度的转变,是人试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价值观,是一种新生态。


5.11-11.jpg


       绿色——植物的颜色。绿色不仅覆满崇山峻岭、田野草原,也渗透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园博园建设就是要让植物重新回到这片山野,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绿色生活。今天的绿色不仅仅代表植物,而是有环保、节能、低碳的涵义,更可延伸到绿色生活、健康行为的理念,希望绿色会让建筑变成不一样的新美学。


5.11-12.png


       可续——一种不间断的连续状态。人类的发展与崖壁存在的时间相比只是短短一瞬。从挖山到补绿,从烧石灰的工厂到承载新生活的空间,不是抹掉过去、忘记历史,而是留下痕迹,让历史说话。园博会短暂的一个月并不是终点,树木会继续生长,建筑会持续被使用,从园博会到南京花园永不落幕


5.11-13.png



5.11-14.jpg

       2018年,我第一次看到园博会主场馆的基地,就是这种苍凉的状态——废弃的水泥厂及落满灰尘的设备。许多地方都在做工业建筑遗址的利用,但大部分都是把它艺术化,要结合园博会创新利用工业建筑遗址是很有挑战性的事情。

5.11-15.png

5.11-16.png

2018年9月主展馆现场


       2019年主场馆方案落定后,我在50米高的山坡上看到矿坑及暴露的崖壁,那时还有水泥厂少量的矿车在拉矿石,让我觉得非常震撼。人是怎么把山劈成这样?今天怎么修补?怎么把它变成园博会的场景?我觉得还是蛮难的。


5.11-17.png

2019年7月未来花园现场


5.11-14.jpg

       现场踏勘之后,我们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到设计思路,并提出几点本土策略:

5.11-19.png

       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不同,它有特殊的氛围,不仅要保护,还要挖掘空间的潜质。面对水泥厂这样的传统工业,我们认为应该用新的、轻的结构跟历史形成反差对话,甚至是一种根本性的拒绝、扭转。我们希望未来的建筑越来越轻、越来越透明、越来越跟自然融合。

5.11-20.png


       是不是有可能结合生态理念、建筑开放理念创造新的景观,而不仅仅重复过去?在这样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把新的展览、服务、开会需求和建筑空间融合。看书要有咖啡,吃饭要有景观,这些功能都在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创造新的体验性。

5.11-21.png


       今天的建筑发展走到了技术创新的方向上,而不仅是建筑师用成熟的技术寻找个人趣味。在设计当中不仅结构要创新,建筑、材料及结构如何一体化也是我们想要突破的点。每次讨论建筑方案时,我们都请结构工程师、幕墙专家一起探讨有没有新技术的可能性。当我们提出选用新材料时,得到了园博会指挥部的大力支持。


5.11-22.jpg


   工厂改造——园博园主展馆群落    


       蓝色部分保留,红色部分新建,这是在原有工厂格局下创造的新旧融合规划。改造后的空间如何容纳未来的生活是特别重要的一点,江苏园博园建设单位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理念和功能,让空间使用慢慢丰富起来。

5.11-23.png



园博会主场馆

5.11-24.png

5.11-24.png


       用竖柱支撑宽大的棚架,做成开放性的空间,能够看到风景,也不需要空调。结构柱非常轻巧,把一根粗柱分解成若干组细柱,当中细金属网让植物爬藤生长。透光屋顶使用膜结构,有透光的反射板,可以映射地面,光线像很多雨滴洒落,整个场地环境变成了新的景观处理。场地里有登山的步道,也适合集会活动。

花园式办公区

5.11-26.png

5.11-27.png

       最初的规划是修复原有老厂房格局,经过方案对比,我们希望拆掉结构已经不行的库房,结合地形做成新的钢结构。许多创意科技公司很喜欢这样的立体花园式办公,大部分隔断都是透明的,整个屋顶覆盖绿色植物,上面有很多透明天窗,可以开启、通风,同时把光线带进来。

展馆展厅

5.11-28.png

5.11-29.png

       我们希望做轻量型的新结构,所以这部分做的是装配式结构,本身也很轻巧(单元化)。我们在材料上选择了竹板和膜结构,显得格外纤细,形成一种时空的对比。这些外置的空间架子上有很多钢丝引导植物生长,所以这个建筑也会慢慢地与自然融合。

工业设备

5.11-30.png

5.11-31.png

       保留、清理、加固重点设备,并找到适合的公司激活空间。例如,时光博物馆结合大钟做了展览,可口可乐公司做了产品展示区等。从总体来讲,我们将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及新建结构穿插起来,形成了一种比较丰富的、重新融合的工业小镇氛围,而不是某种单一的建筑形态。

筒仓种植

5.11-32.jpg

5.11-33.png

       筒仓虽然是工业建筑,但给人的感觉有点像欧洲的城堡。我们在筒仓顶部种植黑松,这样的奇异体验性空间和文化的嫁接,结合园博会主题,把欧洲园林的特点移进来,形成立体绿色城堡的感觉。

装配式酒店

5.11-34.png

5.11-35.png


       在原来料仓的最外侧,用装配式轻巧钢结构单元化,把园林抽象化,形成了有体验性的园林式酒店。室内酒吧就在筒仓的边上,很多管线和结构暴露出来,创造一种简约理性的装配式工业文化感。


      矿坑利用——未来花园、崖壁剧场、酒店    


       原始矿坑长1.1公里,深30米,宽度从几十米到一百多米不等。我们2019年才看到现场,用什么方法能够快速地修复和展示?能不能赶上园博会?当时一直困惑这个问题。

5.11-36.png

       山里什么最快,什么最有奇效?云海。我们将矿坑转化为巨大的雾泉,宛如中国山水,又能适当地改善气候,让草树慢慢生长起来。如何吸引人们进来,感受矿坑转换为生态景观?我们想到了水下花园场景,用轻巧的结构支撑一片薄薄的水,在下面做开放的植物园。


5.11-37.png


未来花园

5.11-38.png

5.11-39.png

       这也是今天讲堂所在的会场。我们做了透光有水的顶,侧面跟山和环境更好地融合。这样的设想也挑战了大跨度室内空间结构的技术难度。我们希望材料不要过于笨重,所以选用了镜面材料和亚克力,三公分半的有机玻璃焊接起来形成无缝水池顶面,好似冰凌。人们从西入口进来的时候仙气飘飘,顺着引导走进水下花园,体验不一样的场景。


崖壁剧场

5.11-40.png

5.11-41.png

       配合百年石光的崖幕演出,我们在原来的坑岩上做了看台、服务配套设施及升降舞台,后面有酒吧和休息厅,可以坐在室内观看。崖壁保持裸露,舞台处于水池当中,侧面还有浅水鱼池。演出时有水雾升腾,加上灯光处理,整个空间非常奇妙。

矿坑酒店

5.11-42.png

5.11-43.png

       与上海矿坑酒店不同,它没有贴着崖壁建造,而是利用坑的形状把客房打开,使崖壁暴露出来,从平面折线到体量感、材料处理,跟崖壁融合在一起。下部巨型结构支撑体使部分客房凌空,每层客房都可以走出来,大厅面对矿坑剧场,在早上观赏仙境。


     修复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创造0未来    


       这届江苏省园博会是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大荟萃,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很有个性的建筑作品,每一位建筑师在用不同语言诉说建筑跟自然的关系,特别值得期待,也特别值得留下。

5.11-44.png

       这也是绿色建筑设计和实践的一次示范。我们在这里引入了很多绿色建筑技术和策略,对生态、对自然的修复不仅仅是为了回到过去呈现绿水青山,而是创造未来,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及更优美的建筑。建筑语言因为绿色而更美,谢谢大家!


003.png


5.11-45.png

       Q1:在面向未来的设计中如何权衡传统文化?如何协调新建构、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关系?
       崔愷:尊重过去是民族的本分,但我们同时要向前看。园博园几类建筑反映出对文化的多层级解读:第一类是城市展园,把江苏各地经典优秀传统园林作为永久的城市收藏;第二类是通过材料与建构运用、意境和体验性营造,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趣味;第三类是探索结构创新、材料创新、建筑开放性创新等可能性,塑造面向自然生活的新场景。
       “道法自然”是最应该思考和不断探讨的文化根基。南京在近代发展中有很多经典建筑产生,前辈建筑师尝试用传统语言跟现代生活、现代结构更好地融合。希望今天这样的尝试也是对前辈致敬的方式。


5.11-46.jpg


       Q2:针对“碳中和”和“碳达峰”,设计机构或者建筑师个人应该做怎样的准备?面对工业遗址项目时如何判断哪些建筑该被保留、保护?
       崔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要探讨如何通过轻量化设计,让建筑少用材、用好材、寿命更长。现在光伏转换效率不断提高,材料品种也在增加,可以跟建筑更好融合。我们还在探索使建筑幕墙转变为产能的微光发电材料。
       做旧建筑改造遇到的困难,一是建筑垃圾排放成本太低,使得加固技术相较而言价格贵,施工单位觉得拆了新建更好;二是对建筑加固后的使用寿命规定,要有客观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多采用通用性空间设计,使建筑适应更长久的功能变化;提供更好的开放性空间,延长建筑寿命。同时,有限度地保留具有时间感的部分,既不影响新功能,又能留下记忆,也是挺好的。

5.11-47.jpg


       Q3:能不能谈一谈体制内建筑师如何坚持,并且创作出具有鲜明态度和立场的建筑佳作?
       崔愷:有些建筑师是创造个人风格的建筑师,但建筑并不需要一定要有个人风格。重要的是,作为职业建筑师能不能把积攒下来的经验和体会,让年轻建筑师更好地理解。每次做设计,分析现场环境,我都带着助手,即使他们想的偏差很大,我还是鼓励大家从场地中解读出有价值的信息。我一直要区别本土设计和本土建筑,本土建筑就是在这个地方最适合的建筑,而更重要的是方法,本土设计这个方法能让建筑非常丰富多彩,而且不拒绝个人风格和理解。希望我能够起一点作用,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更早明白并坚定地把建筑回归大地,谢谢!


003.png



5.11-48 副本.JPG


5.11-49.jpg


       “江苏·建筑文化讲堂”是一个宣传和推广建筑文化的重要平台,同时也通过专家的思考和实践把国家的建筑发展战略推广向社会。南京在建筑文化发展方面一直处于特殊的历史地位。我们在南京参加学术活动时,都会想到曾经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前辈,他们奠定了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积淀。所以我们也认为“江苏·建筑文化讲堂”实际上有深厚的历史积累,同时要面向未来,逐渐坚持下去。

       这一次特别有意思的是,周厅长和我一起走到未来花园。当她站在未来花园宏大的场景中时,她很激动。虽然那时还是乱糟糟的,但她说这就是“江苏·建筑文化讲堂”最好的位置。这个提议让我非常感动,我们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把自己对设计和文化的理解传播给大家,是很有纪念性、史诗性的感悟。

       希望“江苏·建筑文化讲堂”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它就像一条建筑文化的发展之路,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脚步都扎实落地。同时也希望这条路能让市民、专家、领导更好地理解建筑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003.png



编 辑 | 徐奕然  廖静静
校 对 | 邱   蕾
审 核 | 何伶俊  叶精明  徐奕然





1617088527732390.jpg


往期 副本.jpg




015.jpg

▲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第五讲 | 李兴钢:胜景几何——与自然交互的建筑


016.jpg

▲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第四讲 | 单霁翔: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017.jpg

▲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第三讲 | 何镜堂院士:地域·文化·时代—漫谈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与建筑风貌塑造


018.jpg

▲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第二讲 | 王建国院士:城市特色风貌的形成与营造


019.jpg

▲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第一讲 | 程泰宁院士:文化自觉引领建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