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亮点有哪些?第九届紫金奖建筑赛专业评委独家采访为您揭晓(二)
| 发布:2023-03-13 |
1632


//

第九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立足设计服务现实改善、设计创造文化价值,聚焦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聚焦文化活力空间的当代塑造,以“千年运河 活力家园”为主题,共征集到1451项作品(学生组1038项、职业组413项),425家机构(院校)、6353人次参与赛事。首次参赛单位121家,其中,46.28%是省外机构(院校)。
为促进创意设计服务现实改善,本届大赛通过地方申报、社会公开征集等方式,先后发布了四批、共63个大赛设计基地,搭建创意设计共创平台。共有54个设计基地被选用,占设计基地总数的86%;共有354个作品选用了大赛发布的设计基地,占作品总数的24.4%。同时,为促进创意设计成果落地转化,本届大赛鼓励参赛者与设计基地主体(如产权主体、实施主体等)组成联合体共同参赛,共有10项作品与设计基地相关主体共同参赛。
本届大赛共计30个设计基地有获奖作品。在179项优秀作品奖和97项入围奖作品中,共有76项(等级奖54项、入围奖22项)作品选用了大赛组委会发布的设计基地,占获奖作品总数的27.5%。在20项一等奖作品中,共有9项选用了大赛组委会发布的设计基地,占一等奖作品总数的45%。
专业评审专家一致认为,本届赛事命题富有积极意义,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积极响应。参赛作品创作聚焦具有真实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文化的场地,作品呈现方式和创意思路丰富多彩、作品类型更加多元,对推动大运河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推动这一“流动的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给出了精彩纷呈的回答。



段 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本届紫金奖建筑赛的主题“千年运河 活力家园”,蕴含着历史与当代融合的内涵。职业组作品在选题、设计理念和方案构思等方面都体现了很好的职业精神:在作品题材方面,有旧厂矿的修复再生,有运河船闸的活化利用,也有旧船厂、老驿站的更新改造,还有运河遗址博物馆、生态社区的轻介入,城墙的创新展示、桥下空间复合利用等,作品题材丰富、立足现实场景,结合了设计创新与落地思考,融合了历史文脉和时代精神,都是非常好的探索。希望这些作品能在大地上落成,进一步展现大赛对设计行业的促进作用,让设计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我一直认为,设计是一种创新活动,也是一种生产力,更是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紫金奖建筑赛已经举办了九届,我觉得大赛强调落地性、强调创意创新,对推动设计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就好比从一滴水到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海。

新华日报对大赛的专题报道
冯正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总建筑师

今年大赛的主题“千年运河 活力家园”融汇了历史、文化和当代,既契合了国家发展战略和时代发展需求,又新颖独特、极具挑战。
进入电视决赛的作品很好地找到了历史文脉发掘、城市记忆传承与促进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改善和市民体验焕新之间的平衡点与共振点,用富有创意的想法把大运河和当代生活、当代城乡发展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作品题材也很广泛,既有废旧采石场的修复和激活,也有以运河遗址为主题的博物馆设计,还有桥下“第六立面”的再利用,不少作品的创新性和实施性都很强。在这些青年学子和青年设计师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设计的热忱和追求,我觉得这也是行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我已参加过好几届紫金奖建筑赛的评审工作,每年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大赛倡导“真题实做”,不仅为创新创意设计助力高质量城乡建设提供了好的构思,还为行业人才发展也提供了特别好的平台,衷心祝愿未来大赛越办越精彩!
朱祥明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今天进入电视决赛的职业组作品,对赛事主题的演绎都表达得很好。设计方案融合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生态空间的修复等,思维很活跃,方案的可实施性都很强。我觉得今年参赛作品的实用性与落地性更为突出,作为评委我感到很欣慰。另外,本届赛事组织发布了一批设计基地,我觉得也更加突出了大赛服务现实改善的初衷。
韩冬青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兼首席总建筑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在评审现场,我感到青年学子对“千年运河 活力家园”这个主题热烈的响应。我觉得进入电视决赛的作品呈现了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如何让“活态”的大运河文化遗产持续展现当代魅力、激活当代价值,选手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给出了多样解读。二是围绕“活力家园”的主题,作品不仅关注运河本身,也关注当下老百姓的生活,关注人与运河的关系,过去是怎样的,现在是怎样的,未来又有哪些新变化,把“活力”体现得多姿多彩。三是青年学子展现出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部分方案中围绕空间形态的新构思给我们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存东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紫金奖建筑赛已经举办了九届,每次参与评审都会让我有新的感受、新的体会。作为大赛的主办方之一,我觉得大赛对助推设计行业的创新发展,推动社会关注设计、关注建筑文化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本届大赛将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现实空间作为创作题材,决赛作品也很好地把当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等时代主题融合了起来,我觉得也反映出大赛与时代同向、与时代同频的特点。此外,决赛现场也让我感受到了设计师、青年学子的活力,感受到大赛的行业吸引力和影响力在进一步提升,衷心希望大赛越办越好。
龚 良
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

本届紫金奖建筑赛决赛的作品题材很丰富,作品创作能够以大运河为触媒,有很多关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空间和社区更新改善的作品,同时还有将两者进行巧妙结合的方案,体现了“设计点亮美好生活”的大赛主旨。这些创意创新的设计,我觉得为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金点子”,也期待未来会有更好的设计。
徐之顺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一级巡视员

我作为一个人文社科领域的评委,首次来参加紫金奖建筑赛,感受到新风扑面、很受启发。我觉得进入决赛的作品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需求放在设计构思的首位。作品把与运河相关的“人的需求”作为设计的主要对象。如设计着眼于跑船人休憩空间、城市居民亲水体验空间的塑造,以及运河桥梁底部空间的再利用等,很好地把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和空间设计理念融合了起来。二是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设计作品很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大运河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三是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每个作品在主题提炼、细节处理、落地可行性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考虑,把环境要素、艺术要素、人文要素和需求要素有机融合起来,体现了选手较高的环境设计和艺术创作的能力和水平。
李 青
江苏省设计大师
南京金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学生组的决赛作品体现了青年学子们的创造力、知识面和表达能力。作品紧扣运河文化,围绕“传承”“更新”“活力”等关键词进行了充分思考,还融合了建筑设计的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让人印象深刻。
杨 明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

围绕“千年运河 活力家园”这一主题,设计出好的作品并不容易。我个人觉得大部分的参赛者都抓住了大运河的文化内涵这一重点,并从小切口找到解题的思路,避免了过于宏大的叙事内容。我觉得紫金奖建筑赛每年的主题都能紧扣时代的脉搏,响应国家的战略部署,引领城乡发展方向,形成了赛事独有的特点。
支文军
《时代建筑》主编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今年聚焦大运河保护发展的赛事主题,我觉得很有特色。一方面,大运河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延续着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很多运河沿线的地区也是当下富有地域特色、富有风土人情的空间场所。另一方面,大运河与人们生活家园密切相关,有村落、有社区、有遗址等,涉及的场所类型非常多,这就给设计师提供了发挥创意的空间。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大运河的多维价值,是当下的热点话题之一。在评审过程中,也看到许多印象深刻的作品,如有的作品提出了运河遗址公园、运河遗址博物馆的设计理念,与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发生了很好的关联。
王 畅
江苏省设计大师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今年紫金奖建筑赛的主题与大运河文化相关,与百姓生活相关。这一主题有助于设计师、青年学子从不同领域来选择创意方向或选择与大运河相关的场地。所以,作品的类型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
大赛聚焦与时代同频的热点命题,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青年学子参加竞赛,也有利于汇聚不同的设计力量围绕时代热点共同发声,共同思考,助力设计行业的发展进步。
冯金龙
江苏省设计大师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大赛主题紧扣时代的脉搏,学生组的决赛作品也非常有创意,聚焦大运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提出了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答案,期待未来的紫金奖建筑赛会更加精彩。
冷嘉伟
江苏省设计大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今年的参赛作品紧扣水文化、紧扣大运河文化,覆盖了北京、浙江、江苏等多个地域。大部分参赛作品能够立足地域文化特点,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手法和形式呈现出来。
本届大赛发布了一批设计基地名录,在提供设计基地资料的同时也明确了设计诉求,我觉得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落地性,不仅让参赛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地找到合适的设计对象,也为地方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一些有设计诉求的项目有机会得到来自各方的关注和设计资源。我觉得这项组织工作是本届赛事的亮点之一。
相西如
江苏省设计大师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首席技术总监

本次大赛主题鲜明,设计作品类型也非常丰富,有对运河沿线老厂房、旧矿区的改造、提升,有对滨水空间设施更新、业态置换的思考,传递设计服务百姓、设计提升品质等价值理念。希望未来参赛者在保持设计创新的同时,能进一步加强深度思考,提高作品形态空间和功能的实用性和落地性。
高庆辉
江苏省设计大师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

本届赛事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的完成度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许多作品充分结合大运河文化保护发展、绿色生态和低碳韧性等时代要求,一些关于文化、空间和业态多维互动的创意也让评委们眼前一亮。期待下一届紫金奖建筑赛的主题继续兼具民生温度、文化厚度和思维活跃度,引导产生更好的设计作品。
梅耀林
江苏省设计大师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总经理

紫金奖建筑赛走到了第九届,我觉得非常不容易,本届赛事我有三方面的感受:一是参赛作品呈现的完成度比较高。大部分作品都投入了设计者相当多的精力和巧思,部分作品有很大的落地实施可能性。二是作品的覆盖面非常广。历史的运河、现在的运河、未来的运河等时空延续的构思在参赛作品中都有精彩的阐释。三是参赛者的专业领域多元。参赛者不仅有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市政设计,还有许多社会学、数字经济等其他专业的设计师或青年学子,所以我觉得赛事的社会关注度和认可度实现了进一步拓展。
傅 筱
江苏省设计大师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我觉得本届大赛主题对推动青年学子接触、了解历史文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学生组提交的作品来看,很多学子去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深入思考、创意设计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用图纸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特别有价值的方面。
同时,主办方在推动赛事成果转化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今年发布了系列设计基地,提供了详细的设计资料和设计诉求,强调了设计的落地性、现实性,让学子把天马行空的创意和落地实践结合起来,有的作品就找到非常好的契合点,我觉得这也是本届赛事与往届不一样的地方所在。
李翔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大赛主题围绕运河与城市形态发展、运河与百姓生活的探讨,我觉得是对大家非常好的一种思路启发,但这项赛题对很多学子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我觉得,设计师和青年学子,不仅能够通过这一赛事平台来贡献自己的才智,也能通过参与赛事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当代文化空间设计作出自己的贡献。
今天,看到一些很不错的方案,我也觉得非常受鼓舞,希望这项竞赛可以成为更多同学未来职业生涯的开始,也希望能看到他们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在紫金奖建筑赛上呈现。
褚冬竹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大运河具有超大的空间尺度,连结了中国南北很多城市。因此,在这样一种尺度下,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选手在选题的时候,对于中国文化还有中国地域特色的不同理解。一些作品关注到了水利设施,并通过设计的思维,增加了新的功能,赋予了文化属性,使其与当代生产空间、生活空间进行了更有意思的链接,这是我觉得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我希望紫金奖建筑赛通过各种优秀作品的呈现,成为中国人居环境发展的记录者和推动者。
许世文
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我觉得大赛主题既有历史感也有时代感,“千年运河”和“活力家园”既表达出时空对应的关系,也传递出大赛服务现实改善、赋能城乡发展的目的。学生组的决赛作品充分考虑了与大运河相关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并能灵活通过当代的手法和技术推动三者的融合互促,我感觉这是相当难得的。
侯朝晖
山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山东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总体上,参赛作品对大运河文化空间的文脉底蕴挖掘得比较充分。作品的建筑语言、环境塑造、空间序列等表达形式也比较多元、很有灵气,体现了对运河文化较深的理解。有一些作品还结合当下的新场景、数字技术等新发展趋势,体现了赛事对行业创意创新的助推和带动作用,这些都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另外,也想给广大参赛者一些建议,好的作品还是要扎根传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优秀元素,并用当下的理解表达出来。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根深叶茂”。
张玉坤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紫金奖建筑赛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概念,来激发参赛选手的创造性思维。今年围绕大运河和水这个主题,很多参赛选手围绕码头、闸口、历史建筑等设计了非常有新意的方案。此外,紫金奖建筑赛其中的一些新想法,也会对我们的教学或者设计实践产生激励作用。我希望大赛能走向国际,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办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比赛。
段德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职业组的决赛作品不仅有对当前社会热点的关注,也有对最新科技的应用,还关注到了各种人群之间利益协调和平衡,总体上呈现了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希望选手们一直保持着这种创新精神,拿出更多更好的设计作品。
徐 雷
浙江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今年大赛学生组的参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尺度多元,有镇区或街区尺度的保护更新,也有城市家具、小型市政设施的设计等。这也反映出,一方面参赛学子的创造力和兴趣点非常多元的,另一方面作品的创意与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方向是同频的,有的作品非常敏感地发现了千年运河文化的一些载体,比如桥文化、漕运文化、船文化等,反映出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并通过设计表达了自己的积极思考。

设计服务现实改善,设计赋能城乡发展
设计激发家园活力,设计创造文化价值
启航2023
让我们一起奋楫向未来
“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
优秀作品荐读即将上线
敬请期待!
— END —
审 核 | 何伶俊
拟 稿 | 何培根 姚梓阳
校 对 | 许 彬 邱 蕾
发 布 | 刘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