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金奖作品荐读 | 河上河下间的日常:马濠运河遗址博物馆【中国石油大学等】第九届紫金奖建筑赛

| 发布:2023-04-12 | 2437


引言 FOREWORD


第九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立足设计服务现实改善、设计创造文化价值,聚焦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聚焦文化活力空间的当代塑造,以“千年运河 活力家园”为主题,共征集到1451项作品(学生组1038项、职业组413项),425家机构(院校)、6353人次参与赛事。首次参赛单位121家,其中,46.28%是省外机构(院校)。


参赛作品聚焦具有真实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文化的场地,创作了一批题材多元、亮点纷呈、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近期微信公众号将逐步推出第九届紫金奖建筑赛获奖作品解读,期待能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大运河活力空间的当代塑造提供思考启迪。


第九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

【职业组】

金奖作品



 ◎ 获奖人员  


△ 获奖人员(从左至右):熊旎颖,於靖凯,张一鸣

前排:陈瑞罡







创作回顾

Review of Creations





马濠运河是我国唯一的海水运河,于元、明两代相继开凿,处于横跨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又称运粮河)南端咽喉要地,是明朝时期“南粮北调”的重要航道,被称为古代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黄金水道”。历史上的马濠运河,北起黄岛前湾,南至唐岛湾,全长7公里,宽30米。马濠运河现存遗址长约450米,宽约15米,1984年被列为青岛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地图中的马濠运河(红框位置)

△ 马濠运河现存遗址的文物标志碑


马濠运河遗址,不仅记录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承载了当地人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集体记忆。但如今马濠运河遗址及周边地区处于消极利用状况,其历史文化价值难以彰显。

设计基地滨临马濠运河遗址,基地面积19642㎡,位于城市中心区,周边环境要素多元复杂,毗邻城市商业空间、居住区及学校等。

△ 设计基地区位示意图

△ 马濠运河遗址现状






如何重启运河遗址

与当下生活的时空对话?

这是设计方案需要思考的关键所在。基于重建运河遗址与当代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这一设计目的,我们通过在原址塑造当代文化空间——“马濠运河遗址博物馆”,将运河遗址与当地日常场景联结起来,以日常性的空间关系建构,赋予当代价值、激活历史空间,更好地展现、丰富马濠运河遗产的文化厚度。



△ 运河新图景设计示意效果图








重现运河的日常性,能够与当下生活产生最为自然和密切的时空联结,是对其文化遗产最本真、最生动的传承方式之一。

△ 历史上的马濠运河日常场景


在以历史为题材的建筑创作中,历史往往被当作肃穆致敬的对象。

但如果重返历史的时空,历史即为日常。历史上的运河文化容纳了漕运交易、市井嘈杂的日常形态,尤为鲜活。因此,日常性成为我们设计的核心理念

设计选取在“河上—公共空间”与“河下—展示空间”两个维度,通过“融与触”的设计策略与运河遗址形成互动。



策略一:融

设计对运河历史上的生活生产场景进行抽取和提炼,转译为船型屋顶与竖向桅杆集群的设计要素,形成错落有致的船型屋顶,并以适宜尺度高出地面,作为河上容纳日常生活的公共平台,最大程度保留和延续马濠运河的日常性特征与公共氛围。

△ 历史上的马濠运河日常

生活场景(左)与设计要素(右)


“融”的策略,使遗址博物馆的建筑形态与运河遗址融合为一幅当代图景,延续并发展了历史的在场感。

△ 屋顶平台的丰富活动示意




策略二:触

船型屋顶覆盖下的空间,属于博物馆主体空间,河床旧迹是鲜活的遗址展品,人们在河底观展游览,感受历史的脉动。

△ 在河下观展

△ 三个主要出入口

功能分区方面,建筑一层空间,展示区居中,办公区和科研区分居两侧;负一层空间,展厅空间居中,技术用房与河床展示区保持相对独立。建筑整体共设置3个主要出入口。

△ 建筑负一层空间布局示意

△ 建筑一层空间布局示意

在河下展示空间中,我们用光线通道、漂浮天井、河床展廊三种空间类型,通过多层次的剖面设计,最大程度拉近了人与运河遗址间的距离。

△ 多层次剖面设计



贯穿河上河下的光线,将“融与触”两种互动方式联结起来,展示着时间美学的诗意。

而时间,正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生命力所在。

△ 光线贯穿河上河下



河上空间,仿佛置身当下;

河下空间,仿佛触摸历史。

日常在河上河下之间延续;

未来,也在历史与当下的相互审视中得以显现。

△ 河上河下之间的延续






设计解读

Design Ideas



设计的过程和体会中,对马濠运河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身份是如何认知的?


陈瑞罡

马濠运河作为我国第一条通海运河,时间纵贯元明清三代,是山东半岛重要的经济与物资通道,也是以海为伴、临海而居,依海而生的滨海文化脉系。随着设计思考的不断深入,我们对马濠运河文化身份的认知逐渐清晰,形成了时间、生命和精神三个理解维度。

首先,马濠运河是一条时间的河。它连绵冬夏,竞渡春秋,在时间的流逝和沉积中牵引着生活的脚步。

其次,马濠运河是一条生命的河。它蜿蜒南北,浇灌东西,在生命的繁衍和交替中保障人类的生命基础。

最后,马濠运河是一条心中的河。它古今辉映,生生不息,在文明的继承和传递中留下了永恒的精神坐标。

对马濠运河历史意义和文化身份的认知,是设计观念的开启,决定了设计的层次。因此,时间、生命和精神三个认知维度对设计所持有的态度和策略也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方案通过地下通道及台阶将游客引导进入河中平台,创造了高度融入运河的观览体验,很有创意,但马濠运河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种做法是否与文物保护要求相矛盾?


陈瑞罡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更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融入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生活,是当前城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基于这样的认知和理解,我们在充分尊重和遵循青岛市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相关的政策要求基础上,以历史文化空间再生的方式,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生活空间的深度融合,为当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提供了创意设计思路。






选手风采

Moments of Contestants

△ 现场花絮






评委点评

Opinions of the Jury



张伶伶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


马濠运河博物馆选址在一处由曲线形的城市道路和直线形的河道围合起来的场地上,设计通过小尺度的方院组合巧妙地适应了场地特殊性,并赋予建筑空间生动的变化。方案所采用的船形屋顶和多彩帆布是运河历史场景的抽象和转译,再现了传统意象的同时,塑造出丰富的屋顶平台空间。博物馆的展览功能设置于地下,建筑整体融入自然之中,呼应了“河上河下”的设计主题。设计立意新颖,形态处理方式协调,内外空间相互交融,较好地处理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更多获奖作品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 END —


审  核 | 何伶俊

编  辑 | 何培根  姚梓阳 庞慧冉

发  布 | 邱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