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铜奖作品荐读 | 织廊寻河纪 ——工业厂房改造设计【东南大学 | 华南理工大学】第九届紫金奖建筑赛

| 发布:2023-06-15 | 1133


引言 FOREWORD


第九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立足设计服务现实改善、设计创造文化价值,聚焦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聚焦文化活力空间的当代塑造,以“千年运河 活力家园”为主题,共征集到1451项作品(学生组1038项、职业组413项),425家机构(院校)、6353人次参与赛事。首次参赛单位121家,其中,46.28%是省外机构(院校)。


参赛作品聚焦具有真实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文化的场地,创作了一批题材多元、亮点纷呈、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近期微信公众号将逐步推出第九届紫金奖建筑赛获奖作品解读,期待能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大运河活力空间的当代塑造提供思考启迪。


第九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

【学生组】

铜奖作品



 ◎ 获奖人员  


△ 获奖人员(从左至右):张少敏、任书瑶、王哲、

史罗燕、宋佳训、何沁珏







创作回顾

Review of Creations






从沉睡到新生:

让工业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丹阳钢铁厂是本届大赛组委会发布的设计基地之一,该厂曾是丹阳市工业的“五朵金花”之一,后因种种原因,已于2013年关闭,原厂区一直闲置至今。

在当前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是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具有年代感的厂房建筑,还是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公共设施,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我们期冀通过钢铁厂的更新改造,使其与运河滨水公园、丹阳火车站、国际眼镜城和商业广场等整体形成丹阳市特色活力的功能片区,探索工业遗产资源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 设计场地现状

△ 设计场地周边功能现状示意






设计方案基于真实性和安全性的保护原则,以 “织廊、寻河”为目标,将场地中的高炉、筒仓等工业遗产保存下来,并通过既有厂房建筑的结构保护和功能置换、运河形态要素提取、老钢厂历史风貌保护和工业记忆再现等策略,合理植入办公、展览和休憩等主题功能,系统优化交通体系,将老钢厂塑造成为富有独特历史记忆的“文化+”现代活力空间,以及延续和彰显丹阳市工业精神的“运河客厅”。



△ 设计总平面图

△ 设计效果图





织廊,重构老钢厂工业记忆;

寻河,焕新运河文化生机。

游廊如织,连接历史与未来。



织廊,重构老钢厂工业记忆

在精心保留西侧场地中高炉、筒仓等工业遗产的基础上,设计采用了以红色廊道串联场地内既有建筑的设计构思。红色廊道象征钢铁厂滚烫的铁水和昼夜流淌的泱泱运河水,其造型以大运河不同段落的河道形态为原型,结合钢铁厂原有工业流线,形成层次丰富、形态多样的特色体验空间,使运河文化和“丹钢文化”通过一种崭新的形式得以立体展示。


△ 红色廊道设计示意

△ 红色廊道设计效果图



寻河,焕新运河文化生机

针对旧厂房进行结构加固、空间优化和功能置换,植入多样开放的交互式功能。设计对西侧料仓等厂房进行更新改造,作为运河历史展厅;东南侧低层厂房作为钢厂餐厅、展销大厅和导览中心;东北侧多层厂房作为手作工坊;在厂区的广场中设置文创集市。

同时,设计注重新旧融合,在旧厂房中插入轻盈的玻璃体块,创造古与今、轻与重相对比的多重体验;观水廊架形成遥望运河的观景平台,营造感受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体验空间。


△ 设计功能示意

△ 玻璃材质在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解读

Design Ideas



设计如何利用场地历史遗迹来展示丹阳市的运河文化和钢铁文化?


任书瑶

设计通过提炼地域文化符号,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历史转译成为有实质性功能的建筑空间。一是提炼抽取运河的不同形态符号,转译为形态各异的廊道空间,体现运河特色。二是将钢铁厂原有的高炉、筒仓保存下来,并将工业生产流线转译为各类步道,再现老丹阳人心中对于丹阳钢铁厂及其近代工业历史的集体记忆。

△ 运河形态符号提炼和转译设计示意

△ 钢铁厂原有高炉、筒仓设计效果图




设计如何塑造与大运河的关系,体现运河交流、融合、发展的作用?


王哲

我们在场地西侧进行延伸设计,与运河建立连续的空间联系,同时设置互动地幕,提供人们用脚步追寻运河历史的深度体验装置。强化产业策划,在保留丹钢文化精神的同时,引入运河主题餐厅、运河文创集市、运河历史VR沉浸式体验等功能,唤醒运河沉睡的潜在价值,激活运河交流、融合和发展的作用。

△ 多元功能设置构思

△ 运河文创集市







选手风采

Moments of Contestants


△ 现场花絮






评委点评

Opinions of the Jury



傅筱

江苏省设计大师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作品从问题导向出发,较为准确地总结出丹阳钢铁厂“危、堵、乏、庸”四个基本问题。设计者通过功能产业策划,采用置入重构的策略将废弃的工业遗产转化为一个有活力,容纳展览、旅游、创意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场所,让原本衰败的工业遗产活化为运河边的一道靓丽风景和城市名片。设计通过置入红色廊道,将多个体验场景戏剧性地串联起来,丰富了人们的空间感受。红色廊道结合灯光设计,隐喻滚烫的铁水,唤起了人们对运河边大炼钢铁的历史记忆,当年火热的生产场景仿佛再现眼前,较好地展现了千年运河的文化精神传承。






更多获奖作品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 END —


审  核 | 何伶俊

编  辑 | 何培根   庞慧冉

发  布 | 王钿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