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赏析 | 韩冬青:开拓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研究与实践
| 发布:2025-01-08 | 230
引言 FOREWORD
为推动设计创新、彰显时代文化,公众号设立“建筑赏析”专栏,持续推送优秀建筑作品鉴赏。希望栏目成为行业和社会各界鉴赏优秀作品、分享设计理念和促进专业交流的平台,成为社会了解优秀作品、优秀设计师窗口,共同促进建筑文化共识形成,助力江苏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本辑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的建筑设计理念及作品赏析。
韩冬青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
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
江苏省设计大师
建筑教育奖获得者
城市建筑工作室(UAL)创始人之一
韩冬青大师从事建筑学研究、实践与教学三十余年,在城市建筑领域不断耕耘。基于城市建筑学的视野,提出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倡导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的互动融合,关注建筑与场所环境及其历史文脉的密切关联。主持和参与完成建筑工程设计80余项、城市设计60余项。在文化建筑、遗产保护建筑、教育建筑、城市更新、绿色建筑等方面,形成高质量创作业绩。城市设计作品覆盖了不同尺度和多专题类型,参与多项城市设计技术标准、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
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Holistic Design of Urban Architecture
城市与建筑相互塑造、相互成就。
“城市建筑”可以理解为一对辩证的关系:城市的物质空间环境是不断建筑的过程;建筑的意义则在于其城市性价值的实现。
城市微观尺度的物质空间形态是联结城市与建筑的中间领域。向上看,是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末端;向下看,则是建筑、地块、街区逐级向上聚合的顶层。对这一中间领域的科学认知是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前提。无论设计对象处于这一中间领域的哪个层级或属于何种物质空间类型,都需要瞩目于这种中间领域的系统目标及其组织结构。
当代城市的要素集聚及其结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复杂,整体与局部、资源与需求、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需要在参与、互动和共享中协同推进。
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以跨层级多专业的集成和协同为特征,展开以系统目标为导向的开放性整合设计,对实现以增效、提质、降碳为内涵的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城市微观物质空间形态和场所的整体构造,可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与建筑功能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公共空间系统品质,优化绿色低碳城市在微观层级的整体空间架构,促进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保护和建成环境的再生。
PART1:
以精细化形态
实现集约化理念在城市微观层级
的落地生根
集约的内涵在于一定资源条件下的增效与提质。集约化是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导向之一。国际上可持续城市、城市形态学、能源环境和环境物理等领域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紧凑集约的城市更趋近于低碳城市。集约化城市不能单纯依赖建设地块的高强度开发。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以形态结构作为实现集约性的先导策略,通过构建“街区/路网”到“地块/建筑”的集约化组织,可以引导从城市到建筑的多层级功能空间的交互与共享,提升城市空间的效率、活力与品质。
PART2:
以气候适应性设计和资源高效利用
实现低碳城市的空间架构
绿色低碳城市并非是绿色低碳建筑的总和。城市建筑气候的调节对能耗具有重大影响,也影响了城市的碳排水平。城市不同区域局部的微气候差异,表明物质空间形态与微气候具有密切关联。
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地段、街区和街道到建筑的形体空间群落的多层级控制引导,为城市气候的系统优化做出贡献,为建筑个体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体化设计对城市微观形态的优化,支持了城市建筑的源头降碳和系统降碳。
PART3:
以历时性赓续与共时性整合
促进城市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
中国城市空间发展已进入存量时代。城市建筑遗产的生存状态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既有物质空间的生命周期与其所承载的功能彼此错位。城市更新行动往往是在不同的局部尺度显现的,如历史地段或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低效地块再开发、既有建筑改造等等。
通过对建成环境的共时与历时解析,城市建筑的一体化设计以跨层级的多维互动,在综合诊断的基础上,提供历时性赓续与共时性整合相结合的系统解决方案,使局部的更新设计能够与建成环境整体的历史经纬相适宜,助力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再生,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提升城市人文品质。
CONTEXT
01
江苏法治园区
——建构绿色共享的整体空间秩序
老山脚下的江苏法治园区
主创建筑师:韩冬青 赵卓 刘佩鑫 张佳石 方榕 刘华 庞志宇
设计时间:2019年
建成时间:2024年
该项目位于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以北,是全国首个法治示范园区。园区总面积约30.8公顷,包含全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南京海事法院,江北新区人民法院、江北新区人民检察院等,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城市设计与建筑方案同步开展,通过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形成双向互馈。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巡回法庭、江北新区法院和江北新区检察院已建成。
作为需要容纳三个层级法庭法院(国家级、省级、江北新区级)的园区,需要建立层级秩序、集约共享,也需满足各自使用需求,分合有度。该设计建立了共享绿色的整体空间秩序。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原平行四边形地块调整为矩形,支路形态得到优化以满足各主体用地需求。
园区场地临近老山,北高南低,高差约15米。设计利用场地原始高差,逐层抬升,彰显了法制秩序。采用绝对标高与相对标高相结合,通过精细化的地块高度管控引导建设。建筑设计中通过地块基准高坪设计、半地下平台设计、各建筑体量高度设计等一系列操作解决了复杂流线(公众、法官、羁押等)的分流管理,实现多功能立体交叠。
江苏法治园区多地块剖面关系示意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东南大学文科综合楼
——创造多重体验的交往活动空间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园环境中的文科综合楼
主创建筑师:韩冬青 石峻垚 赵效鹏 薛丰丰
设计时间:2018~2019年
建成时间:2024年
项目位于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西北侧,紧邻九龙湖,场地自西向东有一定高差。用地面积1977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6000平方米。主要功能为文科类学院的系科用房,以及部分校园公共功能,包括公共教学区、公共会议区、学科共享资料室、以及餐厅、咖啡厅等公共服务设施。
设计采用“因借自然、促进互动、创造活力”的一体化设计策略,将高层部分远离湖面布局,并向湖面逐级降低,减少对水面的压迫感。
底层进行架空处理,实现人流的自由穿越、自由到达,提供多处室内外交往空间,促进学科交叉。餐饮咖啡、公共教学、公共会议等功能位于建筑一至四层,系科教学研究功能位于建筑上部,创造出多重体验的非正式交往空间,塑造了人文空间气质。
东南大学文科综合楼基本设计理念
东南大学文科综合楼一层平面草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3
泸州市市民中心
——建筑与自然景观环境的共构
山地环境中的泸州市市民中心
主创建筑师:韩冬青 谭亮 都成
设计时间:2013~2014年
建成时间:2019年
泸州市市民中心项目基于对场地内山体生态景观的保护,采用建筑与自然山体的共构策略。主体建筑以台地姿态呈现,与自然山体穿插互动。
建筑空间、形体布局与地形地貌有机结合,在获得最大化的公共活动场地的同时,建筑与山体、人工与自然彼此依存,和谐共生,创建了以立体化步行流线为纽带、室内外彼此渗透、各功能区互为补充的文化活动场所。
建筑色彩取泸州酒窖五色土的意涵,利用彩色铝制格栅统一建筑形体,体现了泸州甘醇浓烈的文化气质,形成了与泸州人豪放性格相得益彰的地域景观特色。
泸州市市民中心与山体关系剖面草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4
钟山风景名胜区游客服务中心
——设施与城市功能、景观环境的一体化
山水城林中的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中心
主创建筑师:韩冬青 曹伟 方伟 李超竑 严如杰 郭一萌 吴万畏 赵奕惟
设计时间:2017~2019年
建成时间:2019~2022年
钟山风景名胜区游客服务中心位于玄武湖东岸南部,紫金山与玄武湖之间,是串联城市与山水的重要节点。项目需要承载钟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集散,还包括旅游大巴及小汽车地下停车场,及旅游观光车换乘中心。服务中心地下空间与轨道交通换乘站相连,并布局有服务游客与市民的商业休闲设施,实现了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的一体化。
设计采用小体量建筑以呼应山水环境,下沉广场与滨水公园紧密相连;建筑形式汲取自然灵感,采用钢木玻璃相结合的材料,使得室内外空间渗透与融合,并鼓励室外公共活动,实现公共空间与景观环境的一体化。
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中心区位关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5
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中心
——建构“四维一体”的可持续园区
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中心
主创建筑师:王建国 韩冬青 高庆辉 官志 拓展 刘志现 李哲健 刘腾霄 刘巧 倪晓筠 缪斯 顾震弘 曹世杰等
设计时间:2022年
建成时间:2023年
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中心总用地面积66489平方米,新建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现代生命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绿色与智慧农业研究中心、雄安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与综合管理大楼、学术交流中心、报告厅、HUB多功能活动用房及生活配套用房等。地上建筑面积136352平方米,地下35852平方米。
设计对城市规划进行调整,建构整体层级化路网体系,中部设礼仪轴线,串联广场和地面上下院落群,使用人群步行贯穿各地块建筑,免受机动车交通干扰。同时为了适应寒冷地区气候条件,主体建筑设置地下贯通、空中联系的暖廊系统,结合南向主厅及东向侧厅,冬季形成温室,夏季利用底层可开启界面进行拔风。
联通主体建筑的暖廊剖面示意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6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红山科研综合楼
——低碳导向的集成设计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红山科研综合楼建成效果图
主创建筑师:韩冬青 赵卓 李元章 徐海闻
设计时间:2022年
建成时间:2025年(计划)
该项目位于玄武区红山路,毗邻红山动物园,总用地面积6782.89平方米,设计基于整体系统研究,将全寿命、系统化低碳建筑理念贯穿始终。设计系统探索了老城地块更新中融合拆除、改造、新建于一体的低碳建筑设计理念与策略:保留并改造原办公实验楼,拆除原有一层的结构试验室,新建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形成了地上以办公、展示、交流为主,地下作为食堂、设备用房及智能停车库的综合体。
设计提出并验证了以空间形态为核心的多专业协同、系统化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方法,探索了减碳固碳目标导向下老建筑构件、材料适应性再利用的技术路径,研创了“绿色生态捕捉界面”,实现了高能效装配式建筑外界面的技术集成。项目构建了绿色设计产品供应平台,并形成了系统的技术集成体系。
全寿命、系统化的整体设计理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7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
——探索以建筑空间统筹、再现历史遗产大格局的新模式
历史城市环境中的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
主创建筑师:韩冬青 陈薇 王建国 马晓东 孟媛
设计时间:2011~2013年
建成时间:2015年
该项目是为保护和展示中国明代皇家寺庙大报恩寺遗址而建设的重大文化设施。项目由“报恩新塔”、主展馆、碑亭、室外遗址保护展示及相关配套设施组成。明代永乐皇帝在前朝古寺庙的原址上下令兴建规模宏伟的大报恩寺,寺内高达78米余的琉璃塔被誉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观”之一。寺院和宝塔毁于后世战火。
2004年至2011年期间,与此相关的考古发掘、历史研究与规划设计的探索同时交织进行。历时四年余的考古发掘基本厘清了明代大报恩寺的总体格局,并出土了举世瞩目的佛教圣物和相关文物。金陵大报恩寺遗址的多重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识。以遗址保护规划为依据,项目设计和建设自2011年秋起有序展开。
遗址博物馆的室内外空间与原寺庙遗址的叠压性是创作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以严格保护遗址本体为前提,遗址公园通过立体的空间组织呈现寺庙遗址的多层次历史信息,及其与城池山川的格局关系。设计继承了明代报恩寺与城市结构的关联,再现了遗址环境的大格局;通过动态的空间组织,使片段的、散置的古代寺庙遗址得到了保护和整体呈现;以遗址展示带动了相关的文化展示、学术交流、社区活动等功能。新设计还为未来持续考古预留了充分的可能性。
该项目为如何平衡严格的遗址保护与城市活力塑造提供了新策略。创建了以建筑空间统筹和再现历史遗产大格局的新模式,形成了以遗址保护和展陈为线索的系统设计方法,探索了以现代技术诠释历史文化意蕴的新路径。多学科团队协作为遗产保护事业的创新和实践积累了新经验。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与南京古城关系、与遗址关系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建筑与遗址剖面关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8
南京小西湖街区保护再生
——探索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路径
历史环境中的南京小西湖街区
主创建筑师:韩冬青 鲍莉 陈薇 邓浩 董亦楠 李新建 穆勇 沈旸 唐斌 唐军 俞海洋 张旭等
设计时间:2016年12月至今
建成时间:2019年至今
南京小西湖街区地处老城南东部,占地面积4.69公顷,是南京历史风貌区之一。留存有历史街巷、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院落,是南京为数不多的居住型历史地段之一,也是被南京市政府列入棚户区改造的对象之一。经历复杂的历史变迁,小西湖街区的应有价值逐渐淹没于密集的人口和衰败的环境之中。至2015年,小西湖街区居住人口3000余,人均居住面积约10平方米。
2015年以来,通过现场调研、规划编制、政策机制探新、遗产保护修缮、市政管网和街巷环境改造、参与性设计建设等一系列探索,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主体参与、持续推进的小尺度渐进式保护再生路径。该项设计以历史文化保护为前提,以“小尺度、渐进式、管得住、用得活”为理念,综合了实现街区整体保护、设施改造、活力激发、持续更新、合作共赢的多元目标。探索形成了四个主要的创新特色:
体现居民意愿的全覆盖入户调查
该街区物质空间和产权关系复杂、居民诉求不一,通过逐户调查,形成反映产权性质和搬迁意愿的“权属类型学地图”,有效支撑了物质空间规划的编制。
整体覆盖的保护体系
保护和整治历史街巷和传统肌理;修缮历史建筑;保护明代三官堂遗址;再造元代翔鸾庙为社区活动中心。注重对原住居民及个体权益的保护,采用“自愿、渐进”模式,通过持续沟通,逐步实施就地改造、搬迁或街区内平移计划。通过整体保护,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和传统风貌,也留住了老城南的原住民和烟火气。
张弛有度的规划方法
创新提出包容性层级化的规划管控体系。编制微更新图则,作为对更新设计和建设进行管控的基本依据。保障了规划管理的原则性,兼顾了实施过程的多样性和动态性,有效支持了不同产权人在共同规则下的渐进更新。
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
结合产权性质、居民诉求和场地环境,“一房一策” 开展更新设计。完成平移安置房、共生院、综合控制中心等公房改造项目,探索公私合作的共享院、私房租赁改造、自主更新等私房改造模式。创研并实施了“微型管廊”技术,为居民生活改善和街区消防安全提供了支撑。
动态有序的参与机制
形成多方参与、协商互动的合作关系,并通过《老城南小西湖历史地段微更新规划方案实施管理指导意见》等文件,创建并持续培育动态有序的协同机制。
南京小西湖街区城市更新一期实施项目分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THE END -
欢迎投稿
稿件要求
•
内容方向符合新时期建筑方针要求。
•
投稿内容不含任何伪造、抄袭及其他侵犯他人财产权、肖像权、知识产权问题,不涉及国家机密及他人商业秘密,无意识形态问题。
投稿方式
•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610801300@qq.com。
•
邮件命名:【公众号投稿】文章名+投稿单位/个人姓名+手机号。
•
联系人:许文量,联系电话:15895976188(微信同号)
【收到稿件后,将在1周内回复录用意向(恕仅回复录用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