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第11届【职业组】一等奖作品荐读 | 游学平江 游园有径——南显子巷里的旧宅更新计划【苏州合展设计营造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2025-03-14 | 186



引言 FOREWORD

第十一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聚焦新时代美好生活营造和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要求,聚焦城乡公共空间设计和场所活力提升,以“特色公共空间 多彩品质生活”为主题,共征集到1501项有效作品(其中,学生组933项、职业组568项),共8个国家、277所院校、315家设计机构、6914人次参与。


参赛作品紧扣“特色公共空间”主题,创作了一批题材广泛、类型多元、亮点纷呈、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近期微信公众号将逐步推出第十一届紫金奖建筑赛获奖作品解读,期待为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创意力量。







 ◎ 获奖人员  



评委点评

Comments of the Judge


贺风春

江苏省设计大师

苏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荣誉董事长、首席设计师

作品通过分析古城旅游业态与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提出“游学坊”计划,探索可同时服务研学观光与当地居民生活的新模式,为古城走向多方共享、共赢、共治、共建提供了新思路。设计充分尊重现场宅院空间,拆除违章搭建,以简约新颖的“轻介入”手法,既延续江南古城的淡雅风貌,又以新材料新技术精心补充完善细节。同时,巧用屋顶空间,置入活动设施等,赋予空间新活力。


通过系统更新,既为研学群体提供了“居、游、学、食”的一体化服务,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功能社区服务。本设计可作为落地试点项目进行实施建设。




创作回顾

Review of Creations



南显子巷10、10-1号地处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地区各式传统建筑鳞次栉比,人文气息十分浓厚。


△ 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及南显子巷基地航拍


作为当地设计团队,古城在文旅经济愈加繁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街区公共活动空间被挤压、邻里认同缺失等问题与挑战,古城旅游承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文旅的体验度和品牌度?如何找寻文旅开发与本地居民互融互促的路径,成为我们设计的出发点。


△ 游客与居民如何共生的矛盾困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希望在南显子巷10、10-1号更新改造中探索一条发展与保护相平衡的路径。游学坊,它是游、学结合的新型文旅产品,一方面能够激发上游的文化资源开发,另一方面能够加强下游的客群参与体验,从而解决文旅产品升级难的困境。


△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游学平江:

在地居民参与实现共生共融

"


我们提出“游学平江”的思路:通过“游学坊”这一文旅业态,发挥在地居民独特的人文优势,为他们创造机会以多种角色参与游学坊的运营,如游学策划师、古城讲解员、非遗工坊主理人、文旅向导、生活管家等。


△ 设计概念分析图


在操作层面,游学坊可联合研学机构,与社区居民合作,共同设计开发游学线路、游学产品,并与古城景区、商业、住宿等资源互补联动,使得原住民能够共享古城发展成果。


△ 片区资源分析图


"

游园有径:

现代手法演绎传统空间

"


经过实地和资料调研,南显子巷10号为文物登录点,10-1号为普通民居建筑。


设计以融入片区风貌,延续古城肌理为原则,通过实地勘测,拆除无保留价值的违章搭建,还原院落空间,不改变原主体建筑体量大小、不改变高度、不改变立面质感。通过植入研学功能,对空间进行重新组织,在传统院落空间中营造苏式游学氛围。


拆除违建

形式操作

置入功能

院落营造


设计借鉴苏州传统民居硬山屋顶原型,结合现代钢木结构,力图实现更大的空间自由度;同时,屋顶采用直曲相间的形态,与传统民居和而不同,灵动间不失苏州味道。


△ 建筑轴测分解图


设计中亦运用圆形窗洞等形式,借助对景、框景、障景等手法,在意境上延续和创新苏州园林的景观意趣。


△ 现代游园空间


"

老宅更新:

空间分时共用实现运营复合化

"


通过软硬环境的更新,实现环境、人流的错时共享。在硬环境方面,设计之初,我们就考虑将部分可对外的功能空间布置在靠近街道一侧,以空间可转换、可分离的流线设计为后期运营提供便利。例如,社区共享盒子,完全对外;研学客厅,弹性对外,分时共享,有独立入口到达;二层的美术馆,弹性对外,面向街道设置独立楼梯。这些弹性空间拥有了对外的独立路径后,与游学空间可分可合。在软环境方面,鼓励运营方与社区共建游学坊公约,和居民达成共识。


△ 向社区开放的服务盒子

△ 弹性对外的研学客厅

△ 弹性对外的研学美术馆

△ 向社区开放的屋顶平台




老宅改造是城市更新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设计在最大限度延续历史肌理和外在形态的同时,根据业态需求对建筑进行了功能置换和空间重构,希望改造后的老宅能成为古城邻里交流的活动中心和古今文化交融的新场所。同时,也希望这一空间能吸引更多元的力量来共同参与古城有机更新和文化保护的当代创新实践。



设计解读

Design Interpretation


如何考虑改造后的新建筑与传统古城风貌、肌理的协调性?在形式上、空间上有何延续和融入?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古城的瑰宝。在片区层面,我们希望以融入和延续为基本设计原则,还原“两路两进院落”的真实历史信息;在结构上,采用钢木结构体系以获取更大的空间灵活性,直曲相间的屋顶形态,延续和而不同的江南灵韵;在空间上,保留了紫藤和旧墙面、从圆洞洒下的光影、灵动的建筑屋脊线等。最终,我们希望延续的不仅是古城肌理,更是场所精神;融入的不仅是片区风貌,更是现代生活。




选手风采

Moments of Contestants






更多获奖作品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11111.png22222.png



附件:《游学平江 游园有径——南显子巷里的旧宅更新计划》作品图版(点击查看)


— END —


审核 | 何培根 

编审 | 樊思嘉 刘羽璇

供稿 | 娄刘孟 张亚晟 靳琳琳 王振男 王如君 徐甜甜

排版 | 薄皓文


延伸阅读

01

天空的街与园——多循环体系的屋顶空间再生【湖南大学】

02

古城新脉 以退为进——苏州中学东西校区人民路界面城市更新【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03

“伞”构平江【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4

四体勤,五谷分——重庆市江陵机器厂体育场更新【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5

往复新轨——工业遗址修复理念下哈尔滨东江桥景观再造计划【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