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新闻公告
首页  /  新闻公告

第11届【学生组】一等奖作品荐读 | 人语驿边桥——苏州塔园路澄桥人行空间扩建构想【苏州科技大学】

| 发布:2025-03-20 | 235




引言 FOREWORD

第十一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聚焦新时代美好生活营造和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要求,聚焦城乡公共空间设计和场所活力提升,以“特色公共空间 多彩品质生活”为主题,共征集到1501项有效作品(其中,学生组933项、职业组568项),共8个国家、277所院校、315家设计机构、6914人次参与。


参赛作品紧扣“特色公共空间”主题,创作了一批题材广泛、类型多元、亮点纷呈、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近期微信公众号将逐步推出第十一届紫金奖建筑赛获奖作品解读,期待为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创意力量。






 ◎ 获奖人员  



评委点评

Comments of the Judge


刘剀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院长、教授

作品以桥梁为载体,在现代语境下传承了传统古桥的社会属性和公共属性。通过融合交通、观景、休闲、社交、商业等,设计将桥梁的功能由单一交通维度向多元复合方向拓展,与社区活动有机结合,将原本单调乏味的交通功能载体塑造为生活气息浓郁的社区生活平台,向居民提供了灵动又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设计同时还展现了对场地特征的深刻理解,既尊重了苏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又满足了当代社会需求,并通过现代语汇赋予场所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空间布局上,“桥”的上层提供了开放的观景与社交平台,下层引入市集等商业功能,以激发社区日常生活活力。光伏系统与开放通风结构的应用,则体现了对绿色低碳与环境舒适度的关注。


该作品为未来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功能复合优化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实践价值。




创作回顾

Review of Creations



设计选址苏州虎丘区塔园路上的“澄桥”人行空间,基地周边学校、老旧小区、办公楼众多,人员密集,桥上人行道宽约7米,空间利用率欠佳。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塔园路两侧人行道上人流量较大,缺少为行人遮风挡雨的休憩场所。


△ 基地区位(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基地现状:缺乏社交空间(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此背景下,我们从传统古桥中汲取灵感,期望把功能单一的桥上人行空间,转变为商业、休闲、社交等多功能复合的桥上空间,打造更有“人情味”的步行系统。


△ 容纳公共生活的古桥




通过对周边人群进行分时段的调研,从人群结构、年龄构成、活动类型、空间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后,我们确定了“人语驿边桥”的设计概念,旨在打造一处供人们驻足休憩的公共活动空间。


△ 周边人群需求分析


通过在桥头两侧植入混凝土柱墩作为支撑结构,上面采用钢桁架系统,在原桥面两侧搭建出小型二层驿站。西侧驿站设置社区市集、画廊和风亭,为居民提供互动交流的场所;东侧驿站设置社区游廊和阅览室,可供休憩观景及静心学习。多功能复合塑造出“澄桥”新风貌,在这里交通与文化结合,在这里使用与情感融合,“桥”成为居民心灵的港湾和窗口。


△ “人语驿边桥”分解轴测

△ 功能丰富的驿站公共空间




桥是最为常见的市政设施之一,亦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紧密的空间场所。我们希望在以往注重设施功能性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价值。


△ 驿站鸟瞰图

△ 黄昏时熙熙攘攘的驿站集市

△ 夜幕下流光溢彩的驿站



设计解读

Design Interpretation


在这个既有桥梁人行空间的更新扩建设计中,为了满足更多的公众使用,不同标高之间步道转换的无障碍设计是什么样的?


驿站一层南北四个出入口均采用无障碍坡道将城市人行道和底层空间相连,最大化保证行人安全通行。东侧游廊中部的四段缓坡在保证无障碍通行的前提下营造出漫游体验,并在平台处提供驻足交流的可能。二层南北两端均设置了阳台和露台,为后期增加无障碍垂直升降梯做好准备。无障碍垂直升降梯考虑安放在驿站北侧的端部,临近地铁出入口及道路交叉口,方便人们更加便捷到达和使用。


△ 垂直无障碍设计构思

△ 入口及游廊处的无障碍缓坡


桥上驿站会增加原桥体的压力吗?会遮挡桥边的风景吗?


方案在桥头两侧安置混凝土柱墩,新建驿站的空间桁架落在柱墩上,不给原本桥体增加压力,原桥体只需要承担底层由轻质材料搭建的小型市集及城市家具的重力。驿站底层的观景视野向水面打开,可远眺金山浜景观。


△ 驿站结构示意

△ 驿站观景点示意



选手风采

Moments of Contestants







更多获奖作品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11111.png22222.png



附件:《人语驿边桥——苏州塔园路澄桥人行空间扩建构想》作品图版(点击查看)


— END —


审核 | 何培根 

编审 | 樊思嘉 刘羽璇

供稿 | 苏震庭 秦鸣畅 董琛 唐煜杰

排版 | 薄皓文


延伸阅读

01

天空的街与园——多循环体系的屋顶空间再生【湖南大学】

02

古城新脉 以退为进——苏州中学东西校区人民路界面城市更新【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03

“伞”构平江【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4

四体勤,五谷分——重庆市江陵机器厂体育场更新【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5

往复新轨——工业遗址修复理念下哈尔滨东江桥景观再造计划【南京林业大学】

06

游学平江 游园有径——南显子巷里的旧宅更新计划【苏州合展设计营造股份有限公司】